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大弦戏
2018.12.14
大弦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濮阳县      大弦戏原称公兴班,又名弦子戏,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多声腔剧种,它以河南开封、濮阳为中心,流行于河南省东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一带。一般认为大弦戏与唐代宫廷的梨园戏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在演变发展过程中又继承了宋元杂剧北曲的传统。大弦戏剧目原有五百余本,现存百本左右,内容以忠奸斗争、杀伐征战及除霸安良为主,代表性剧目有《反五关》、《黑石关》、《杨府选将》、《战洛阳》、《下南唐》、《孙武子兴兵》、《黄花寺...
查看更多
大弦戏
2018.12.14
大弦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滑县      大弦戏原称公兴班,又名弦子戏,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多声腔剧种,它以河南开封、濮阳为中心,流行于河南省东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一带。一般认为大弦戏与唐代宫廷的梨园戏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在演变发展过程中又继承了宋元杂剧北曲的传统。大弦戏剧目原有五百余本,现存百本左右,内容以忠奸斗争、杀伐征战及除霸安良为主,代表性剧目有《反五关》、《黑石关》、《杨府选将》、《战洛阳》、《下南唐》、《孙武子兴兵》、《黄花寺》、《西...
查看更多
柳子戏
2018.12.14
柳子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清丰县      柳子戏是弦索系统的古老剧种,流行于山东、河南、苏北、冀南、皖北一带。清丰柳子戏又称“百(北)调子”、“柳子腔”、“弦子戏”,是由元明时期的北曲弦腔发展演变而成的一个地方声腔剧种,主要在河南清丰一带流传。   明代洪武年间,宫廷戏曲传入清丰县,唱腔音乐多为“南北合套”形式。它与当地流行的俗曲小令如《柳子》、《黄莺儿》、《山坡羊》、《锁南枝》、《耍孩儿》等结合,并以《柳子》定调,逐渐形成柳子戏。这一新剧种既有...
查看更多
柳子戏
2018.12.14
柳子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      柳子戏又名弦子戏,亦称北调子、糠窝子,流行于山东、河南、江苏北部、河北南部、安徽北部的广大地区。它由元明以来流行于中原地区的俗曲小令衍化而成,因其主要的说唱曲调“柳子”通俗易懂,影响较大,故被称作柳子戏。柳子在清代中叶盛极一时,曾与昆腔、弋阳腔、梆子腔合称为“南昆、北弋、东柳、西梆”。   柳子戏主要由俗曲和柳子两部分构成,俗曲部分比重较大,现存曲牌一百余支,曲调一般分为越调、平调、下调、二八调、昆调、转调等...
查看更多
灵丘罗罗腔
2018.12.14
灵丘罗罗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灵丘县      罗罗腔是流行于山西省灵丘县及其周边地域的戏曲剧种,它由弋阳腔演变而来,兴盛于清代乾隆年间,清末至民国时期渐呈衰颓之势。罗罗腔由一人在前台演唱,众人在后台帮腔,和之以“罗罗哟哟”之声,“罗罗腔”之名即由此而来。   罗罗腔历史悠久,形态古老,唱腔中保留有早期的传统曲牌,如【娃子】、【彩腔】、【山坡羊】等。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唱腔结构又在不断变化。罗罗腔传统的音乐唱腔主要有甩板、数词、流水、平板、垛板、散板...
查看更多
雁北耍孩儿
2018.12.14
雁北耍孩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大同市      耍孩儿又称咳咳腔,是以曲牌名命名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主要流布于山西省北部的大同市及周边地区。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已有耍孩儿的班社活动,它的形成至少在此以前。   耍孩儿的唱腔属曲牌体,名为“平曲子”,有“本体”、“主插体”、“异体”三种结构类型。以主曲为骨架,嵌入“喜钹子”、“苦钹子”、“倒三板”、“半钹子”、“垛钹子”、“梅花钹子”、“串儿”等曲调,组成一整套唱腔,同时又巧妙地吸收梆子戏中“介板”和“滚白...
查看更多
石家庄丝弦
2018.12.14
石家庄丝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      石家庄丝弦又名弦腔、弦索腔、河西调、小鼓腔、罗罗腔、女儿腔等,是河北省特有的古老剧种之一,也是全国稀有的一个地方戏曲声腔剧种。它流行于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和晋中地区东部及雁北地区。石家庄丝弦有传统剧目五百多出,《空印盒》、《白罗衫》、《小二姐做梦》、《赶女婿》、《金铃计》、《杨家将》、《花烛恨》、《生死牌》、《宗泽与岳飞》等是其代表性剧目。   石家庄丝弦在明清俗曲的基础上衍变而来,唱腔独特,以真声唱字,旋...
查看更多
乱弹(南岩乱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乱弹是清康熙末年兴起的地方声腔剧种,至嘉庆、道光时已形成自身风格,京徽合流以后,乱弹自立门户。南岩乱弹流传在冀中、冀南一带,是河北乱弹的流派之一,保留了清代乱弹原有的唱腔和板式,因主要流布于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的东南岩、西南岩两村得名。 南岩乱弹主要靠班社传播传承。清咸丰年间,菅玉柱、菅玉堂兄弟创办的天兴奎科班为南岩乱弹班社的最早记录。1911年至1936年是乱弹的鼎盛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民集资成立群英乱弹剧团,演出了大量剧目,培养了大批艺人。此...
查看更多
乱弹(诸暨西路乱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诸暨市      诸暨西路乱弹是清初秦腔西路艺人由陕西经杭嘉湖水路传入诸暨,与当地语言、音乐、戏曲相结合而形成的乱弹剧种,流行于嵊州、绍兴、萧山、浦江、义乌等周边地区。诸暨西路乱弹在声腔、语言、剧目和表演上又与其他乱弹剧种有别。清中叶是诸暨西路乱弹的鼎盛期,仅诸暨一县就有“老长春”等数十班,大多在集镇贸易会市期间演出,被称做“会市戏”。   西路乱弹除能唱梆子腔外,还拥有二百多支曲调和四百多个剧目,曾与绍剧、越剧成三家鼎立...
查看更多
乱弹(威县乱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威县      乱弹是清代康熙末年兴起的地方声腔剧种,至嘉庆、道光时已形成独特的风格。京徽合流以后,乱弹脱颖而出,自立门户。威县乱弹是一个多声腔剧种,主要流行于河北省威县一带,其声腔包括乱弹腔、昆腔、扬州乱弹、高腔、罗罗、唢呐二黄和杂腔小调等。   威县乱弹以板腔体的“乱弹腔”为主要唱腔,有明显的俗曲痕迹,演唱上近似丝弦腔,但较丝弦腔更为浑厚、粗犷。演唱时男女腔均以本字咬音,假嗓拖腔。其主要板式包括《一鼓头》、《二鼓头...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