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9   星期五   农历四月十二   立夏 立夏
搜索
瓦雅皮人的口头和图画表达形式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亚马逊河北部,居住着一群说图皮•瓜拉尼语的瓦雅皮居民,现在大约有580人,他们居住在巴西东北部阿马帕州的瓦雅皮保护区,分布在40个小村庄里。  远古以来,瓦雅皮居民就用植物颜料在身体和各种物体上画出几何图形。随着世纪推移,他们逐渐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语言,这种语言把图画和口头表达混合兼用,以反映他们独特的世界观,并传承他们关于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  这种特殊的绘画艺术叫“库西瓦”,使用从亚马逊胭脂树提炼出来的黄红色颜料和芬芳树脂绘制美丽图案。“库西瓦”需...
查看更多
奥鲁罗狂欢节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奥鲁罗位于玻利维亚西部山区,海拔3700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前,这里曾是一个举行宗教仪式的重要地点。1606年,西班牙人重建奥鲁罗,它依旧是乌鲁人的一块圣土,有些乌鲁人长途跋涉,来此参加典礼,每逢“伊托”大节,更是如此。到了17世纪,西班牙人加以禁止,但它在基督教礼拜仪式的遮掩下照样持续不断。乌鲁人把安第斯神祗藏在基督教圣徒的画像底下,于是安第斯诸神变成了基督圣徒。 “伊托”节披上了基督教仪式的外衣,每年借用2月2日圣烛节的这一天开展庆祝活动。传统的...
查看更多
安第斯卡拉瓦亚世界观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卡拉瓦亚民族分布在拉巴斯北部的包提斯塔•萨维德拉山区,其历史可追溯至印加文化之前。和安第斯文化的许多方面一样,他们的习俗和价值观,随着西班牙人到来之前的原始宗教与基督教的融合,也在不断演变。  “卡拉瓦亚”一词的意思是“医生之国度”或“来自神圣医药国度之草药医 生”。卡拉瓦亚人的主要活动便是运用祖传医术行医,而这一祖传医术又与各种祭祀庆典连在一起,构成当地经济的基石。卡拉瓦亚文化中的安第斯宇宙信仰形式,是由神话、宗教仪式、价值观和艺术表现形式等组成的相...
查看更多
热莱德口头遗产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个多世纪以来,每年收获季节以后,或遇有重要活动,干旱或流行病发生时,约鲁巴•纳戈族和部分马希族、丰族人都要跳舞或举行传统典礼活动。这种演出以其雕刻面具而别开生面,演员戴着它,唱着约鲁巴语的歌曲,叙述约鲁巴•纳戈民族的历史和传奇神话故事。演出前有大量的工艺准备工作:雕塑面具和制作服装。整个族群分成男女两组,各由一名男女领队负责(由妇女负责面具制作的群体,只此一家)。仪式通常是在半夜开始,舞蹈者在附近房屋做准备,穿上服装后在广场上演出。歌手首先出场,由一...
查看更多
加利弗那语言、舞蹈和音乐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加利弗那是由加勒比土著与祖籍非洲的族群杂居混和而形成的文化群体,他们于1797年被迫离开圣文森特岛,逃亡到中美洲的大西洋沿岸,现散居在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尼加拉瓜和伯利兹等地。加利弗那语属于阿拉瓦人语系,历经数百年的迫害和语言上的霸权,而存活下来。这种语言内涵丰富的故事,起初在守夜或群众集会上讲述故事时使用。今天,这一语言用得越来越少,讲故事的艺术也濒临失传。加利弗那语言与歌舞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音乐的旋律融合了非洲和美洲印第安的元素,歌词则成为加利弗...
查看更多
杏木双簧管音乐(嘟嘟克及其音乐)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杏木双簧管(duduk)是亚美尼亚的管乐器,由杏木制成,有一至两个叶簧片,音色柔和,带有些许鼻音。杏木双簧管或称杏木管,属气鸣乐器,包括阿塞拜疆和伊朗的“巴拉班”(balaban),以及常见于格鲁吉亚的双簧管和土耳其的“奈”(ney)。柔软的木质是雕制乐器主体部分的理想材质。簧片(称为“ghamish”或”vegheg”)则由生长于阿拉克斯(Alax)河边的一种本地植物制成。  亚美尼亚的杏木双簧管音乐可以追溯到亚美尼亚泰格兰大帝时代(公元前95年-5...
查看更多
班什狂欢节
2013.12.10
班什狂欢节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比利时中世纪的城市——班什,位于比利时埃诺省的布鲁塞尔的南部60多公里处。每年大斋期前的三天里,这个有着32000多居民的城市都举办狂欢节。届时这个历史古城的居民全体总动员,引得外地游客蜂拥而至。著名的班什狂欢节,可追溯至中世纪,是欧洲现存的最为古老的街道狂欢节之一。     狂欢节的准备工作始于6个星期前,整座城市沉浸在节日的欢腾之中,数千人都忙着制作华丽的服饰、排练鼓乐演出及准备化妆舞会。斋期前三天的第一天是星期日,狂欢节正式开始,大街小巷和咖啡店...
查看更多
阿尔及利亚古拉拉地区的阿赫里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阿赫里”是古拉拉地区的泽尼特民族(Zenete)在集体仪式中表演的一种诗词音乐。这一地区位于阿尔及利亚西南部,包括大约100个绿洲,居住着波波尔族、阿拉伯族和苏丹族,人口超过5万人。尤其在古拉拉的波波尔语区,“阿赫里”常见于宗教庆典、朝圣以及一些日常的庆典仪式上,如婚礼、社团活动等。“阿赫里”与泽尼特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绿洲农业密切相关。它是恶劣环境中的社区生活凝聚力的象征。  作为集诗词、圣咏、音乐和舞蹈于一体的表现形式,这一复调音乐类型在表演时由一名...
查看更多
阿尔巴尼亚民间低声部复调音乐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阿尔巴尼亚的传统复调音乐,可分为两种主要风格:北阿尔巴尼亚黑格斯人(Ghegs)的表演风格,居住在阿尔巴尼亚南部的来布斯人(Labs)的表演风格。申报书主要指南阿尔巴尼亚托斯克斯人(Tosks)和来布斯人的平行复调音乐。“Iso”一词所指的形式与拜占庭教堂音乐“ison”有关,特指低音声部,即伴唱复调。这种低声部有两种表演方式:在托斯克斯人中,常用“唉”这一衬词使低音持续不断,并采用错位呼吸法;而来布斯人的表演中,低音有时采用带节奏的音调,伴随歌词演唱...
查看更多
阿塞拜疆木卡姆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阿塞拜疆木卡姆是一种结构严谨的传统乐种,十分适于即兴表演。木卡姆被视为阿塞拜疆的古典音乐,吸收了源自民族的歌颂英雄业绩的行吟诗人的曲调、节奏和表演技巧,在全国各地的各种场合都能听到木卡姆的演唱。这一含有装饰音的乐种,由一位男性或女性歌手演唱,与传统乐器的演奏,特别是“塔尔”(长柄11弦琴)、卡曼沙(四弦琴)、达夫(一种大型手鼓)的乐手配合表演。木卡姆不可能以固定的形式流传,流行的各种乐曲版本,都是由不同的宗师传承下来。他们培养各自的弟子,使其具备即兴发...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