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6   星期五   农历四月十九   谷雨 谷雨
搜索
西藏努力抢救濒临失传的“泽帖”工艺 普布扎西 
专题报道
西藏努力抢救濒临失传的“泽帖”工艺     新华网拉萨2月8日电(记者 普布扎西)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泽当“泽帖”工艺,目前在西藏山南乃东县民族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得到拯救和传承。这里有30多人常年编制“泽帖”,销售网络遍布海内外。   “泽”是山南地区泽当镇的简称,“帖”是藏语“帖玛”(氆氇的一种)的 简称,“泽帖”意为山南地区泽当镇本地独有的纯手工精羊毛哗叽纺织产品,是氆氇工艺中技术难度最大、面料最精细、做工最为复杂的一种。   记者日前在乃东...
查看更多
春节撞上情人节 民俗专家呼吁对传统文化的自觉
其他新闻
春节撞上情人节 民俗专家呼吁对传统文化的自觉         2010年,传统农历大年初一和西方浪漫的情人节“撞车”,著名民俗专家刘魁立称,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是每个中国人应该特别关注的。   近年来,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颇受年轻人的追捧。而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一直是国人心中最重要的,合家团聚的日子。今年,春节和西方情人节正好相逢于2月14日,陪家人还是陪恋人,很多年轻人面临选择。   民俗专家刘魁立今天在此间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与西方的...
查看更多
“非遗”将成春节文化活动中心词汇
其他新闻
 “非遗”将成春节文化活动中心词汇            2月4日,文化部公布了春节、元宵节期间在京举办的文化活动,非遗司、社文司、中国非遗保护中心、中国美术馆和北京市文化局分别介绍了相关活动安排。今年春节,“非遗”将再度成为中心词汇,除在金源燕莎MALL举办的“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外,中国年画大展以及中国少数民族非遗调演等活动都将令“非遗”成为节日期间人们关注的焦点。  春节期间的传统文化活动自然少不了庙会、灯会,据北京市文化局巡视员阮兰玉介...
查看更多
文化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春节、元宵节期间文化活动安排
其他新闻
2010年2月4日上午,文化部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10年春节、元宵节期间的文化活动安排。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副司长李宏,中国艺术研究院书记、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中国美术馆副馆长马书林,北京市文化局巡视员阮兰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等出席会议。会议由文化部办公厅副巡视员陈向红主持。 陈向红说,春节、元宵节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珍贵的非物...
查看更多
国家京剧院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命名仪式
其他新闻
 国家京剧院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命名仪式      国家京剧院于2月4日举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代表性传承人命名仪式”,国家京剧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代表性传承人杜近芳、李世济、张春华、刘秀荣、刘长瑜、李金泉、李维康、王晶华、冯志孝、张春孝等知名老艺术家出席并接受命名。    京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被誉为“国粹”艺术,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加强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鼓励和支持代...
查看更多
雕漆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文乾刚先生喜收高徒
其他新闻
雕漆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文乾刚先生喜收高徒       2010年2月1日,雕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第一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文乾刚在北京首都大酒店隆重举行收徒仪式,收纳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宋本蓉为徒。宋本蓉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也是我国招收的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博士生,已师从文乾刚大师研习雕漆技艺两年。    &nb...
查看更多
“非遗”产业化: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论坛
“非遗”产业化: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刘锡诚    “非遗”保护问题,成为文化工作者和社会的焦点之一。“生产性保护方式”口号提出未久,“产业化”的口号又纷纷登陆媒体。到11月初,在互联网上搜索,竟达3800条之多。作为“生产性保护”的延伸,“产业化保护”的提出,同样备受争论。  (一)围绕“产业化”保护的几种观点  观点一:“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保护”不是一回事;“商业性经营”和“产业化开发”不是一回事  2009年2月,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北京召...
查看更多
坚持多样性才能持久发展
论坛
坚持多样性才能持久发展――听朝戈金谈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陈彬斌  ●真正可怕的不是外在的变化,而是人从心底开始与传统疏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地区在发展中过于重视经济利益,对优秀的文化传统抛弃得太快。  ●商业的过度开发使我们失去了对文化传统的敬畏感,长此以往,一个民族必须具有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价值观将会逐渐消退,尤其在多民族的国家,这种消退将可能引起不安和动荡,后果甚至不堪设想。  朝戈金个子很高,前额宽大,鲜明的蒙古汉子特征。他目光凝聚,话语缓...
查看更多
释比·羌戏·文化遗产
论坛
  “口述传统”(oral traditions)是文化人类学格外重视的对象,尤其是研究像中国羌族这种迄今依然是有语言无文字的古老民族。的确,作为非己莫属的“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羌族有丰富的口述传统,戏剧是其重要体现之一;羌族有独特的文化遗产,民间是其重要展演场所。在这以口头为传播渠道、以民间为生存场域的民族传统艺术中,积淀着羌人的历史与文化,结晶着羌人的理念和信仰,凝聚着羌人的生命和情感[①]。2...
查看更多
探访浙中民间的“非遗”传人
专题报道
探访浙中民间的“非遗”传人文敏 徐贤飞 毛广绘 姜小武    浙中农村一个小小的傅村镇,成千上万乡间的农民晨晚练拳功不离身,因而几乎个个精气完足神情内敛;江山一个安静的居民小楼里,神奇的婺剧变脸大师安居在此,七十岁的老人坐着喝茶聊天,谁也看不出他曾有过红遍半个中国的过去;廿八都镇上儿孙绕膝的老奶奶,站在山坡上,随口就能把古老的山歌唱得回肠荡气……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那些涵盖在民间习俗内的古老传统的智慧与价值所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