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16 星期五 农历四月十九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你见过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民间艺术吗(十四)
2009.03.03
你见过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民间艺术吗(十四)
其他新闻
你见过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民间艺术吗(十四) 雕版印刷技艺 江苏雕版印刷技艺出现于隋唐时期,一直在古代中国印刷业中占据主流地位。目前,雕刻版印刷技艺可在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见到,这里聚集了一批雕版印刷艺人,并存有近30万块雕版板片,因此其技艺亦被称为扬州雕版印章技艺。1960年,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成立,成为传承雕刻印刷技艺的职能机构...
查看更多
你见过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民间艺术吗(十三)
2009.03.03
你见过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民间艺术吗(十三)
其他新闻
你见过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民间艺术吗(十三) 湖笔制作技艺 湖笔的发源地在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善琏制笔业约始自晋代,到了元代,湖笔名声鹊起,奠定了毛笔之冠的地位,与徽墨、端砚、宣纸一道被称为“文房四宝”。湖笔纯由手工制作,工艺流程由择料、水盆、结头、装套、蒲墩、镶嵌、择笔、刻字等一百二十多道工序组成,主要工序由技工专司,选料精细,制作精工,尤其讲究锋颖。制作...
查看更多
你见过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民间艺术吗(十二)
2009.03.02
你见过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民间艺术吗(十二)
其他新闻
你见过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民间艺术吗(十二) 北京古琴制作技艺 “琴”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古乐器之一,是古人心目中的中国古代乐器之王,现代成为“古琴”或“七旋琴”。古琴的神奇魅力,首先来自于琴器所有的音色品质,而这些特有的音色效果又与琴的材质、形制、结构、髹漆等斫制工艺有着直接的关系。琴的弦位较长,面、底板浑厚且...
查看更多
你见过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民间艺术吗(十一)
2009.02.27
你见过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民间艺术吗(十一)
其他新闻
你见过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民间艺术吗(十一) 成都糖画 成都糖画,俗称“倒糖饼儿”、“糖粑粑儿”、“糖灯影儿”,是流行于四川成都地区的一种兼具雕塑性和绘画性的民间艺术。成都糖画历史悠久,以熔糖为原料的糖画既由《本草纲目》所谓“飨食”演变而来。它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吸收皮影、剪纸等民间艺术的表现手法,逐渐形成以块面、线条为其造型特点的糖画艺术,可谓“观之若画,食之有...
查看更多
你见过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民间艺术吗(十)
2009.02.26
你见过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民间艺术吗(十)
其他新闻
你见过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民间艺术吗(十) 藏族唐卡(勉唐画派) 西藏藏族唐卡(勉唐画派)是15世纪以后影响最大的藏族唐卡绘画流派,主要流行于卫藏地区 。勉唐画派艺术产生并形成于赞普时代,兴盛于帕竹时代中期至甘丹颇章时代,创始人是勉拉·敦珠嘉措。他出生于洛扎勉唐(今山南地区),勉唐画派由此而得名。勉拉·敦珠嘉措拜萨迦一带的画师多巴扎西为师,苦心钻研,在绘画艺术上...
查看更多
民间工艺品,从争出口到防流失
2009.02.26
民间工艺品,从争出口到防流失
其他新闻
民间工艺品,从争出口到防流失 3月1日至15日,石湾陶艺大师黄松坚的100多件石湾公仔精品将在广州展出。4月,这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将携300件陶艺作品,到美国加州旧金山市展览和演讲。 在很多圈内人看来,黄松坚的这次展览,既是一次文化交流,也是一次市场营销,表明国际市场对民间工艺品仍旧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同时,这小小的举动也揭示出民间工艺市场上国际市场、国内藏家、博物馆的三方博弈。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工艺美术鼎...
查看更多
二月二“龙抬头”且看习俗有说法
2009.02.26
二月二“龙抬头”且看习俗有说法
专题报道
二月二“龙抬头”且看习俗有说法 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据说,“二月二”在周代本是一个祭祀的日子,到了唐代已演变成一个民俗节日。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 年画《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的习俗 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虫儿。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的...
查看更多
你见过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民间艺术吗(九)
2009.02.25
你见过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民间艺术吗(九)
其他新闻
你见过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民间艺术吗(九) 包头窗花 窗花是内蒙古包头地区剪纸的主要形式。这里的剪纸题材和花样以传承下来的作品为主,传统的图案多多通过熏样完成并流传,因此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当地的剪纸作品样式,而且保存了艺术的独特性和当地文化的原生态状貌。每逢春节过年都有贴窗花和把剪纸用的彩纸衬出来当作年画在墙上的习俗,每到这时,家家户户都会拿出从前留下...
查看更多
记忆还是技艺 鲁锦的锦绣前程在哪里?
2009.02.25
记忆还是技艺 鲁锦的锦绣前程在哪里?
专题报道
记忆还是技艺 鲁锦的锦绣前程在哪里?鲁锦织工能用22种基本色线变幻出1990多种图案,单是从植棉纺线到上机织布就要经过72道工序。图为织工制造鲁锦的场景。传统鲁锦如何形成规模化的经营是困扰着人们的问题。图为“精一坊”的一个鲁锦生产基地。 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国人的共识,而“如何保护”的话题也越来越向纵深发展。牛年伊始,学术界便提出“生产性方式的保护”概念,在传统手工艺领域内,这个概念的提出有其意义,然而,在市场化条件下,传统手工艺究竟...
查看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何“濒危”?
2009.02.25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何“濒危”?
其他新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何“濒危”?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技艺大展现场,记者探寻民间技艺面临失传的原因―― 海南黎族织锦、河北衡水内画、山东高密扑灰年画、云南贝叶经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常被称作民间文化历史的“活化石”,传承人则被称为漫漫岁月长河中的“提灯人”,传统文化在他们的手中传承发扬……然而,眼下有些传统绝技却处于濒危状态,令人担忧...
查看更多
1
2355
2356
2357
2358
2359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