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5   星期四   农历四月十八   立夏 立夏
搜索
学者称清明节是全球华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
其他新闻
学者称清明节是全球华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      新华网沈阳3月26日电(记者魏运亨)4月4日是清明节。学者说,清明节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独特的文化礼俗,是全球华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在24节气中非同一般,它既是农事节令又是重大节日,还是唯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确定为法定节假日的节气。     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指出,清明节渊源久远,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查看更多
“勤政清明复清明”的现实意义
其他新闻
“勤政清明复清明”的现实意义      清明节将至,河南省民政厅日前要求,各殡葬单位不得借清明节哄抬收费标准。同时,为随时掌握祭祀动态,发布服务信息,河南省将首设清明节观察点。(3月23日新华网)     为确保人民群众过一个平安文明的清明节,全国各地的政府部门都在积极准备。今年四月,我国也将迎来第一个作为法定假日的清明节。人们普遍认为,国家决定将清明节作为法定节假日,体现了党和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对人民群众需求的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查看更多
如何过第一个清明节假日
其他新闻
如何过第一个清明节假日       扫墓和踏青郊游正是清明的传统活动,国家设立节假日正是为了鼓励和便于民众延续传统。为了体现国家对民众的关怀,缓解交通压力,建议全国的收费公路在清明节(含前后的周末)全部免费开放。    还有一个月就要过清明节了。国务院实行节假日调整后,虽然除夕已首次放假,但春节的放假天数并没有增加,只是前后调整,增加放假这还是第一次。如何安排好这个久违了的传统节假日,政府和民众都要做好准备。    以往清明不放假,民众扫墓只能在清明前后的...
查看更多
国务院批准公布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其他新闻
国务院批准公布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2008年3月1日,国务院批准颁布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共2392种, 其中,汉文古籍2282部,包括简帛117种、敦煌文书72件、古籍2020部、碑帖73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110部,包括焉耆―龟兹文、于阗文、藏文、回鹘文、西夏文、白文、蒙古文、察合台文、彝文、满文、东巴文、傣文、水文、古壮字等14种文字。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5...
查看更多
回应实践 走出困境
论坛
回应实践 走出困境  ――近年来戏曲理论研究生态扫描 何玉人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的全面跃进,为戏曲艺术的健康发展和持续变革,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戏曲艺术在创作观念、创作方法、表现形式上都有新的变化。作为戏曲事业一翼的戏曲理论积极回应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理论工作者从科学发展观出发,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学理性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许多理论见解,在戏曲文化、民间戏曲、戏曲学术史、当代戏曲、近代戏曲以及少数民族戏曲、昆曲史论、地方剧种史论等方面有一批理论...
查看更多
“祭黄”大典是否真需要国家办?
其他新闻
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回应质疑 “祭黄”大典是否真需要国家办?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周一波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清明节公祭黄帝陵,是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大活动,如果交由国家来主持,将能更高层面更大范围凝聚海内外同胞人心和力量,激发中华儿女爱国热情。       今年两会期间,李晓东、李冬玉、于小文、王二虎等部分驻陕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建议将清明节公祭黄帝陵典礼升格为国家级祭祀大典”的提案,引起广泛关注和众多质疑。周一波的这一表态,正是对...
查看更多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判断问题
论坛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判断问题薛艺兵                   一、关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判断中的话语权问题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工作除了在“文革”中出现过严重的毁灭性运动之外,一直就没有间断过,只不过以前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新名称。现在,国际上工业化、现代化、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大环境促使联合国和各国政府更加重视这个问题,这是件好事。但是,在保护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古脑儿的什么都保护,这样会形成被保护对...
查看更多
我国保护和抢救世界上最长史诗《格萨尔》成效显著
其他新闻
我国保护和抢救世界上最长史诗《格萨尔》成效显著    新华网兰州3月23日电 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王国明日前参加了自己学位论文的研究会,他即将成为该校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第二个专门研究“格萨尔”的博士生。     王国明所研究的“格萨尔”是一个在藏族群众中广泛传颂的英雄人物,传说中这位诞生于公元十一世纪前后的英雄曾降魔驱害,造福于藏族人民。千百年来,藏族人民不断地吟唱着对格萨尔王的崇敬和赞美,汇成了一部饮誉世界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
查看更多
南“鹞”北“鸢”话风筝
专题报道
南“鹞”北“鸢”话风筝    “门上年画辞旧岁,天上风筝迎新春”――2008年新春佳节之季,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天地同辉――中国美术馆藏年画、风筝精品陈列”以国家珍藏的民间美术作品为百姓祈福纳祥,为节日又增添了一份喜庆祥和的色彩。红男绿女、小童老叟漫步其间,共同感受美术馆送给人们的那一份春意……    风筝的起源与传说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南方称“鹞”,北方称“鸢”。“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明代陈沂《询刍录》记载:“初,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
查看更多
白裤瑶文化:渐去渐远
专题报道
白裤瑶文化:渐去渐远    日渐远去的白裤瑶文化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因其男子穿白裤而得名。白裤瑶总人口约3万人,其中2万2千多名白裤瑶族人就生活在南丹县的里湖、八圩两个瑶族乡。     新中国成立前,南丹白裤瑶维持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时至今日,白裤瑶乡仍遗留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社会文化信息,其婚俗、葬礼、服饰等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被专家学者称为人类氏族社会的“活化石”。     2006年6月,白裤瑶民族服饰,被列为“国...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