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9-22   星期一   农历八月初一   白露 白露
搜索
东西部协作非遗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培训班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开班
地方新闻
8月4日上午,东西部协作非遗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培训班在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开班。本次培训班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吕兴来出席开班式并讲话,酒泉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主要负责人出席开班式并致辞,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林继富,酒泉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聂峰,兰州文理学院文学院院长叶淑媛等专家学者出席开班式并为学员授课...
查看更多
非遗市集上的文化交响曲
专题报道
葫芦画、木雕、鱼拓画、羊毛毡手套等,精致的非遗作品琳琅满目;北安柳派二人转、瑷珲玛虎戏、俄罗斯手风琴,精彩的非遗展演轮番登场……为期4天的中俄非遗市集以精湛技艺和沉浸式体验,为市民、游客带来一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体验。 作为中俄文化大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黑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5年黑龙江省中俄非遗市集日前在黑河市举办。市集聚集了中俄两国55个非遗项目,设置了非遗文创产品展示区、非遗游乐区、数字非遗展区等七大区...
查看更多
杨红 闫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标准化工作现状与难点
论坛
【摘要】标准化工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规范有序开展的软性工具,也是体现非遗保护科学性、系统性的保障手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标准化工作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现已出台的非遗领域相关标准包括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并且,基于非遗保护措施及非遗项目实际,相关标准可分为非遗保护工作标准、非遗产品标准以及非遗相关服务标准。与此同时,非遗标准化工作在文本制订、多方主体统筹、标准一致性等方面也面临诸多挑战。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看更多
2025“指尖上的智慧”青少年珠算文化非遗大会暨珠算非遗实践活动在京举行
要闻
8月2日至3日,2025“指尖上的智慧”青少年珠算文化非遗大会暨珠算非遗实践活动在北京国家速滑馆举办。活动自今年3月在国家速滑馆启动报名之后,便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青少年珠算爱好者及其家长的热切关注与积极参与,成为传承与弘扬非遗珠算文化(技艺)的生动实践。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珠算,这一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古老技艺,拥有着逾1800年的悠久历史。2008年,珠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1...
查看更多
共绘“非遗+”创新图景 2025大湾区(广东)非遗品牌活动启幕
地方新闻
8月2日,2025大湾区(广东)非遗品牌活动在广州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正式启动。本次活动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东省服装服饰非遗工作站(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联合承办,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协办。粤港澳三地约120个非遗品牌及相关企业参与。活动以“一秀一展一会”为载体,全方位呈现湾区非遗品牌在传承与创新中的探索成果,生动展现非遗与旅游、科技、时尚等领域深度融合、相互赋能的鲜活实践,尽显...
查看更多
国家图书馆2025年“非遗讲座月”收官
要闻
日前,国图讲坛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收官之讲“中国的眼睛——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十年回顾”在国家图书馆举办。 活动邀请“藏诸名山,传之其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策展人之一、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主任田苗担任主讲人,带领现场50余名读者回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的十年征程,共同感受中国非遗的独特魅力。 “非遗讲座月”是国家图书馆于201...
查看更多
凝聚共识 规范行动——文化行业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的逻辑、结构与功能
论坛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首个系列行业标准,它的批准发布,对非遗确认、立档、研究等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标准的制定,遵循标准化工作流程,秉持专业、适用、开放原则,凝聚众多专家学者智慧,紧密结合行业需求与多方意见,为非遗保护从业者提供采集著录工作的方向与重点,提升记录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系统阐释标准的概况、制定背景及过程、结构体例、特色亮点及功能价值,有助于了解这套标准对非遗...
查看更多
非遗好物如何诞生
专题报道
近年来,一批非遗好物悄然出现在生活中,加深了人们对美的感知与体验。非遗好物的出现,丰富了优质非遗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了多元消费场景,也满足了人们多元化、差异化的文化需求。这些非遗好物如何诞生、如何发展,又如何更贴近生活?对此,本报记者展开深入探访。 非遗好物,蕴含着对传统的敬畏,带着对生活的洞察,将非遗的文化之美、技艺之精、创新之力表现得生动而具体。非遗好物是如何诞生的?在传播中又有怎样的故事? 从“老物件”到“新国潮...
查看更多
非遗好物如何发展
专题报道
近年来,一批非遗好物悄然出现在生活中,加深了人们对美的感知与体验。非遗好物的出现,丰富了优质非遗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了多元消费场景,也满足了人们多元化、差异化的文化需求。这些非遗好物如何诞生、如何发展,又如何更贴近生活?对此,本报记者展开深入探访。 织锦手链的材料包热卖,非遗传承人的手作陶瓷杯成“爆款”,年轻人热衷于精心挑选香包来疗愈身心……今年以来,非遗好物的实用性与文化属性被更多人认可,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非遗好物...
查看更多
非遗好物如何更贴近生活
专题报道
近年来,一批非遗好物悄然出现在生活中,加深了人们对美的感知与体验。非遗好物的出现,丰富了优质非遗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了多元消费场景,也满足了人们多元化、差异化的文化需求。这些非遗好物如何诞生、如何发展,又如何更贴近生活?对此,本报记者展开深入探访。 近年来,非遗产品以其别具一格的文化魅力与切实可感的实用价值,悄然融入大众生活,摇身一变成为消费市场的新晋宠儿。近日,记者采访了多位消费者,聆听他们分享使用非遗好物的真切体验,同时收集了相关建...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