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2   星期一   农历四月十五   立夏 立夏
搜索
元宵节(东山转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东山转灯是一项集民俗仪轨、祭祀仪式、扎灯、剪纸、制炮技艺和文学、书法、绘画、乐舞艺术为一体的民俗活动,主要流传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向秦岭及四川盆地过渡的陇西走廊区域,包括陇南市武都区、康县、成县、文县、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的部分乡村,核心区域集中在舟曲县东山镇的韩沟、石家山、真节、坪里、店子湾、湾里、罗家、鲁家等行政村。 东山转灯自唐代以来已传承千余年,由最初群众为抵御蝗灾等自然灾害而采取的火把转灯祭祀活动,经历代发展,逐渐演变为集多种艺术于一体的民俗文化...
查看更多
元宵节(苗族舞龙嘘花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苗族舞龙嘘花是黔东南地区元宵节的重要民俗,源于汉族玩龙灯,经过苗族民众的不断传承,成为黔东南具有苗族文化特征并沿传至今的习俗。 台江县是该习俗的主要实践传承区域,有156个村寨参与,每年正月初五开始到正月十七结束,有严格的仪式仪轨,有编扎龙灯和制作嘘花(烟花)的技艺,原有文化内涵和形式保存较为完整。参与民俗活动的群众多,积极性高,苗族舞龙嘘花文化生态良好。 苗族舞龙嘘花习俗分为多个时间节点和活动内容:正月初五,祭祀请龙出水,方可编扎龙和制作嘘花。匠人用竹子...
查看更多
元宵节(德江炸龙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德江炸龙是盛行于德江县城区的一项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民俗活动,源于舞龙求雨,在每年春节期间举行,用“炸”的方式去掉附在龙身上的邪气,今演变为酬神娱人的民俗活动,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德江炸龙活动主要包括:扎龙、起水、亮龙、出龙、入户舞龙、游龙、炸龙、烧龙等环节,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炸龙”环节。扎龙,即正月初人们用竹篾编出龙头、龙身、龙尾,用皮纸粘好,并在上面勾画出相应图案,用绳子和木杆将龙头至龙尾串联固定,最后搭上勾画好的龙衣;起水,即正月初九各灯会...
查看更多
元宵节(百节龙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湖北省鄂州市嵩山百节龙习俗是一项嵩山村村民在春节期间自发组织开展的大型龙灯游祭民俗活动,传承至今已有390余年的历史。灯会中的龙灯有101节,总长400多米,故谓之百节龙。 嵩山百节龙灯会活动的主要区域为燕矶镇嵩山村严家畈湾,活动范围遍及周边乡镇、村湾,来自江西、湖南、江苏等17个省市的严氏宗亲也会派代表前来观摩祝贺。近年来,当地围绕嵩山百节龙文化资源开展非遗传承教育活动,组织传承人传授扎制技艺,讲解龙灯祭祀礼仪,征集相关物件,新建博物馆,使嵩山百节龙这一...
查看更多
元宵节(赣南客家唱船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赣南客家唱船习俗,是赣南地区客家民众在春节至元宵节期间围绕唱船仪式进行的民俗活动,主要流布于赣南腹地赣州市南康区的多个乡镇,并以横寨乡、大坪乡、龙岭镇为核心区向周边辐射,沿着山脉和水系传播,是这一区域客家人标志性的文化传统之一。 赣南客家唱船习俗萌发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客家人饮水思源,崇根重祖,以祭祀先祖为主要内容,祈求风调雨顺,去灾免祸。整个唱船仪式从腊月二十七或二十八始,至正月十六终,历时20天,全村所有的春节活动都围绕“神船”展开。唱船仪式由拜祭神船...
查看更多
元宵节(瑷珲上元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瑷珲上元节起源于清康熙年间,是集汉、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文化为一体的重大节庆活动。瑷珲上元节发源、传承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瑷珲镇。清代内阁中书杨锡恒所作《艾河元夕竹枝词》中记述了瑷珲上元节盛况。 瑷珲上元节有“立灯官”“闹秧歌”“抹花谜”“布阵容”“滚冰卖病”和“迎神赛社”等传统民俗活动。相传官府在大年前后封闭印信、停止办公,这期间要“立灯官”,一方之事由灯官做主;灯官上任前要进行“布阵容”仪式,最前方是大旗领队,后面有红色招牌,上书灯官姓名...
查看更多
元宵节(辽西朱碌科黄河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辽西朱碌科黄河阵是源自古代兵家布下的九曲黄河阵,并在九曲黄河阵民俗活动的基础上,历经200余年的传承发展形成的大型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该民俗活动独具辽西地域特色,集烟火表演、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于一体,既有游乐健身的性质,又有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健康幸福的寓意。 辽西朱碌科黄河阵主要流行于以朱碌科镇为中心的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朝阳县、北票市、喀左县、凌源市等地,覆盖区域包括辽西、内蒙古东部地区。 辽西朱碌科黄河阵由清嘉庆年间朱碌科举人蔺玺臣自关内引入辽宁省朝...
查看更多
农历二十四节气(内乡打春牛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一个节气,民间称“打春”。内乡打春牛习俗是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世代传承的立春节气习俗。春季万物复苏,打春牛预示农耕活动的开始,有规劝农事、鼓励春耕的含义。内乡县城和各个乡镇及镇平、淅川、西峡、邓县一带是该习俗的集中区域,来自周边湖北、陕西等地的民众也会赶来参加。 打春牛活动分为祭春、迎春、打春、闹春、送春等。立春前一日群众自发组织迎春队伍去先农坛祭拜春牛和芒神,并在附近田里耕地以祈丰年;立春日民众齐聚内乡县衙,鞭打由当地长者指导扎制的纸...
查看更多
农历二十四节气(梅源芒种开犁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梅源芒种开犁节是浙江省云和县梅源山区农民在每年芒种期间启动夏耕的一项民俗活动,民间也叫“牛大王节”,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云和县西南崇头镇一带以梅竹村、下垟村为中心的18个村落中。 梅源芒种开犁节以芒种祭神田、犒牛、开犁仪式为核心,将二十四节气文化与地方信俗融合,由当地民众集体开展实践传承,体现出当地对土地、耕牛、环境、物候的尊重,具体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了设纽迎神、巡游祈福、芒种开犁、演酬神戏、吃仙娘饭等。 设纽迎神,即梅源地区各村设12个“纽”作为主事村,筹划...
查看更多
农历二十四节气(送大暑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送大暑船”,是以椒江区葭沚街道一带渔村为中心区域举办的集送五圣仪式、民间文艺表演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群体传承的民俗活动。活动枢纽是以五圣庙为核心的5个庙宇,涉及星光村、星明村、五洲村等多个村落,从农历四月开始到大暑日止,时间跨度长达3个月,参与民众十几万人次,除了台州本地,北至宁波、南到温州的百姓都会赶来。 台州市椒江区位于浙江省东部,葭沚街道地处台州湾南岸,为椒江入海口的冲积平原,农业发达,属中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降水丰沛,热量充裕且雨热同季。每年7...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