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6 星期二 农历四月初九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玄奘传说
2021.08.23
玄奘传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玄奘传说是主要讲述唐代高僧玄奘一生传奇经历的民间文学表现形式,主要流传于以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缑氏镇玄奘故里为中心的洛阳及周边地区,并辐射至巩义、宜阳、伊川等地。 玄奘(俗名陈祎),河南省偃师区缑氏镇人(古洛州缑氏县),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玄奘传说主要包括青少年玄奘故事30余种40多篇,西行求经故事20余种30多篇,东归故事30余种40多篇。这些传说塑造了玄奘矢志不移、追求真理、舍身求法的形象,保留了大量传统民俗和孝德文化观念。代表作品有青少年玄奘...
查看更多
八大处传说
2021.08.23
八大处传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八大处传说,是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大处(含四平台)附近村庄的民众千百年来口耳相传的生活或发生于八大处地区的人、事、物等的美丽传说。八大处属于京西古道的一部分,是从西部地区进入北京城的重要通道。从隋唐至明清,该地区建有数十座佛教寺庙,形成了京西著名的寺庙园林区。南来北往的民众从此经过,带来了多元的文化,也提高了八大处传说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此传说的分布地域大致位于太行山余脉之小西山(翠微山、虎头山、青龙山)周围,包括八大处、刘娘府、陈家沟、板凳沟等区域,并扩展延伸...
查看更多
曹兵武:物的意识形态化历程与文化遗产的价值问题
2021.08.23
曹兵武:物的意识形态化历程与文化遗产的价值问题
论坛
【摘要】物,从自然之物成为人工之物,被纳入人的探索、认知、利用包括审美的范畴,和人结成不同层面的关系,成为食物、工具或者资源、环境乃至心灵寄托等,维持人之生存,延伸人之技能,拓展人之世界。在这个过程中,物本身也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不断衍生新的功能、意义和价值,最终结成一张物人关系之网,并呈现今昔文化范畴中的物人关系,揭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的实质。 【关键词】物;意识形态化;文化遗产;价值 一、脱胎于自然之物:人工制品的出现及...
查看更多
“画”说二十四节气·处暑丨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
2021.08.23
“画”说二十四节气·处暑丨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
节气资讯
《画说“二十四节气”》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 崔自默 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 处暑,是秋季第二个节气,每年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时为处暑。“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但是,处暑期间,南北方天气各不同,长江以北地区逐渐进入到一年之中最舒适的天气状态——秋高气爽...
查看更多
“画”说二十四节气·处暑丨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
2021.08.23
“画”说二十四节气·处暑丨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
专题报道
《画说“二十四节气”》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 崔自默 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 处暑,是秋季第二个节气,每年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时为处暑。“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但是,处暑期间,南北方天气各不同,长江以北地区逐渐进入到一年之中最舒适的天气状态——秋高气爽...
查看更多
非遗帮扶,让“软实力”成东西部协作“硬支撑”
2021.08.23
非遗帮扶,让“软实力”成东西部协作“硬支撑”
专题报道
西藏拉孜堆谐。 新华社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2018年以来,在国家多部门的支持下,许多地区大力开展“非遗+扶贫”工作,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振兴传统工艺。截至去年6月,各地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超2000所,带动非遗项目超2200个,带动近50万人就业、2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在“生产性保护”的努力下,众多乡村特色文化资源...
查看更多
潘鲁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是个系统工程
2021.08.23
潘鲁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是个系统工程
访谈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为此,新华网文化频道采访了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请他对《意见》进行解读。 2017年,潘鲁生在调研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中 新华文化:《意见》明确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到2025年和2035年两个阶段将要实现的...
查看更多
贵州:多维融合 做活“非遗+旅游”新业态
2021.08.23
贵州:多维融合 做活“非遗+旅游”新业态
专题报道
多民族聚居的贵州,是活化的非遗“博物馆”。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布依族八音坐唱、反排木鼓舞、锦鸡舞、民族刺绣、民族服饰、蜡染、银饰等构成了“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重要内涵。近年来,贵州大力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振兴传统工艺,促进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今,贵州兴起了体验游、研学游、村寨游等“非遗+旅游”的新业态,实现了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精心策划,非遗体验精彩纷呈 走进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黄冈侗寨,禾晾林立...
查看更多
陶瓷文化如何在当代社会“活”起来
2021.08.23
陶瓷文化如何在当代社会“活”起来
论坛
景德镇陶溪川市集 陶瓷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传承发展好陶瓷文化,使这种文化力量薪火相传并发扬光大,是历史的责任,更是现实的需要。在当下,通过创新性的活化利用陶瓷文化遗产资源,讲好陶瓷故事,让陶瓷文化遗产走进生活,不仅可以使陶瓷非遗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发展中“活”起来,提升地方软实力,促使陶瓷文化旅游“动”起来,还可以带动关联陶瓷产业发展,使得陶瓷文创产品“亮”起来,增强文化自信,让陶瓷对外交流“火”起来...
查看更多
中国非遗研培计划兰州交通大学第五期丝绸之路染缬研修班结业
2021.08.20
中国非遗研培计划兰州交通大学第五期丝绸之路染缬研修班结业
地方新闻
原标题:赓续中华文脉 守护文化基因——中国非遗研培计划兰州交通大学第五期丝绸之路染缬研修班结业 8月19日上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兰州交通大学第五期丝绸之路染缬研修班,在兰州交通大学丝绸之路染缬艺术博物馆举办结业典礼暨成果汇报展。兰州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党建武,甘肃省文旅厅非遗处负责人参加典礼,染缬艺术研究所负责同志作结业汇报。 兰州交通大学自2017年入选...
查看更多
1
666
667
668
669
670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