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5   星期一   农历四月初八   谷雨 谷雨
搜索
左大玢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3年9月生,湖南省长沙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1954年考入湖南省湘剧团附属小演员训练班,毕业后分配至湖南省湘剧团工作。师从湘剧表演艺术家彭俐侬、郑福秋。参演《生死牌》《园丁之歌》等电影及多部电视剧。1989年获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86年赴香港参加首届中国地方戏曲展,主演《拜月记》等。2002年赴台北的演出、2013年赴香港参加中国戏曲节的演出均受到广泛赞誉。关注青年演员的成长,为湘剧的传承...
查看更多
杨道运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土家族,1947年7月生,湖北省咸丰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剧代表性传承人。1962年进入南剧团,跟随老师谢白阶、覃有元学习表演生角,是咸丰南剧艺术界较有影响的生角演员。已演出近百个剧目、五千余场次,代表剧目有传统南剧《王宝钏》《秦香莲》《御河桥》《四郎探母》等,现代南戏《张二嫂做中》《走过风雨桥》《女儿寨》《带血的钥匙》《老来喜》等。扮演或编导的剧目曾多次获奖。近年来,为庆祝世界文化遗产唐崖土司城遗址申遗成功,参与大型现代南剧《唐崖土司...
查看更多
刘长科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5年4月生,河南省范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罗卷戏代表性传承人。范县罗卷戏第九代传人。技艺功底深厚,舞台经验丰富,嗓音洪亮宽厚,表演形象逼真,风格粗犷豪放,喷口大,咬字准,深受观众喜爱,有“活张飞”“花脸王”之美誉,是当代罗卷戏的领头人。代表作有《李存孝过江》《淤泥河救驾》等。数十年来,积极组建班社,培养后继人才,挖掘整理了大量濒于消亡的曲牌、剧本和脸谱。
查看更多
孙三民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4年9月生,河南省汝南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罗卷戏代表性传承人。河南汝南罗卷戏第六代传人。演奏技艺娴熟,对表演和唱腔音乐了然于心。酷爱罗卷戏艺术,从老艺人那里搜集、记录、整理了大量濒临失传的老本子、老曲谱。艺术积淀丰厚,是卷戏音乐的活字典、资料持有人,也是罗卷戏音乐传承的带头人。多年来热心于罗卷戏的保护抢救,积极传承技艺、培养学生,经常带领学生到农村、校园演出实践,使这一濒危剧种后继有人。
查看更多
何满堂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3年10月生,陕西省大荔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州梆子代表性传承人。同州梆子作曲家。1981年考入大荔县碗碗腔训练班学艺。1986年进入大荔县剧团工作至今。虚心好学,刻苦钻研,熟练掌握了板胡、二胡、硬弦、月琴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巧。2009年,组织排演的同州梆子《渭水河》《辕门斩子》先后参加了渭南市民间艺术展演和渭南市“迎新春、闹元宵”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为多部剧目作曲,其中《巾帼魂》的作曲获陕西省“易发杯”青年演员大赛剧目...
查看更多
李长生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3年3月生,山东省莱芜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莱芜梆子代表性传承人。1977年入莱芜梆子剧团,主攻小生和老生,并拜著名莱芜梆子老艺人魏育升为师。唱法上保留了莱芜梆子的传统艺术特色。表演工整大气,戏路宽广,能塑造不同性格的人物,在莱芜梆子的舞台上独树一帜。2000年任莱芜梆子剧团团长,负责莱芜梆子剧团的剧目建设,同时肩负着培养后备力量的责任。在剧团排练期间示范辅导,培养莱芜梆子剧团的青年演员。由其策划、指导的大型现代戏《钓鱼人》获...
查看更多
祝凤臣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68年7月生,山东省郓城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东梆子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12岁学艺,最初师从“绿牡丹”毕德玉。1980年考入郓城县戏曲学校。1981年进入山东梆子剧团,担任主要演员。2008年拜山东梆子表演艺术家刘桂松为师,学习“刘派”唱腔艺术和表演技巧,艺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生、旦俱工,主攻青衣、花旦、刀马旦。基本功扎实,戏路宽广。扮相俊美,嗓音纯正,音域宽广,唱腔明朗高亢、抑扬多姿。表演细腻朴实,唱念做打兼备。精...
查看更多
杜玉珍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65年8月生,山东省嘉祥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东梆子代表性传承人。15岁入嘉祥县艺校学唱山东梆子,嗓音条件好,在老师刘美英的启蒙下,很快脱颖而出。1983年被分配到嘉祥县山东梆子剧团工作,拜徐先立为师,表演艺术水平大幅提高。1989年参加山东省第二届文化艺术节,因饰演《情祸》中的女主角巧云获省戏剧会演表演一等奖。在剧团主攻青衣,兼演帅旦、老旦等,塑造了众多舞台形象,曾主演《三省庄》《春秋怨》《斩女》《老羊山》等二十余出传统剧目...
查看更多
袁玲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62年8月生,安徽省凤阳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柳腔代表性传承人。1976年进入即墨柳腔剧团工作。先后跟随刘永华、毛秀美、张秀云等柳腔老艺人学习柳腔。工花旦、青衣,扮相俊秀端庄,嗓音委婉明亮,唱腔甜美悦耳,表演功底扎实。在行腔、念白方面吸收兄弟剧种精华,改变柳腔的“顿”“拙”,并针对不同剧情把复杂的旦角贴片改为秀美的越剧扮相。长期从事柳腔的普及推广工作,多次参加戏剧比赛和演出。担任剧团辅导老师,亲授表演艺术和唱腔唱法,培养了一批柳...
查看更多
李小嘉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4年6月生,湖南省长沙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戏(长沙花鼓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师承著名花鼓戏演员杨福生。熟悉花鼓戏曲调的演唱技巧且运用自如,能较好地掌握长沙路子、邵阳路子等花鼓戏演唱的不同风格,也能熟练运用戏曲程式为塑造各类鲜活的舞台形象服务。同时善于观察生活,熟悉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创造新的戏曲程式,丰富表演手段,塑造好戏曲舞台上的现代人物。积极培养后续传承人,将从艺多年来积累的...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