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7-08 星期二 农历六月十四 小暑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1111)
机构
(24)
政策
(427)
资讯
(11531)
清单
(12139)
资源
(3158)
学术
(2367)
百科
(148)
其他
(1295)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蚕桑习俗(扫蚕花地)
2018.12.14
蚕桑习俗(扫蚕花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德清县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从事蚕桑业的国家,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先民便开始采桑养蚕、取丝织绸。蚕桑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最早典籍《尚书》的《禹贡》篇就有“桑土既蚕”的记载,春秋时期著作《管子》的《山权术》中也有“民之通于蚕桑”的说法,汉代乐府《陌上桑》中描写民间蚕桑习俗的诗句“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更是脍炙人口。蚕桑业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外文化交流通道“丝绸之路”的源泉...
查看更多
蚕桑习俗(含山轧蚕花)
2018.12.14
蚕桑习俗(含山轧蚕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桐乡市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从事蚕桑业的国家,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先民便开始采桑养蚕、取丝织绸。蚕桑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最早典籍《尚书》的《禹贡》篇就有“桑土既蚕”的记载,春秋时期著作《管子》的《山权术》中也有“民之通于蚕桑”的说法,汉代乐府《陌上桑》中描写民间蚕桑习俗的诗句“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更是脍炙人口。蚕桑业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外文化交流通道“丝绸之路”的源泉。在蚕桑业...
查看更多
查干淖尔冬捕习俗
2018.12.14
查干淖尔冬捕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前郭尔多斯蒙古族自治县 查干淖尔冬捕习俗流传于吉林省前郭尔多斯蒙古族自治县的查干湖、月亮泡周边地区。查干湖是中国七大淡水湖之一,蒙古语称“查干淖尔”,意为“白色的湖泊”、“圣洁的湖泊”。 东北地区有着悠久的渔猎历史,查干湖向来都是天然的渔猎之地。蒙古族崇拜自然,素有祭天、祭山、祭水之俗。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占领金国塔虎城后,特地前往查干湖祭祀,由此产生祭湖仪式。其后在查干湖地区祭湖、醒网仪式逐渐固定化,当...
查看更多
长白山采参习俗
2018.12.14
长白山采参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抚松县 长白山区的人们将进深山老林寻采野山参称为“放山”,放山习俗流传于吉林省抚松县一带的长白山区。据《太平御览》记载,早在公元3世纪中叶,长白山区已经有人采挖人参。在长期寻采山参的过程中,长白山区的劳动者形成了一套包括专用语言、行为规则、道德操守、挖参技术、操作禁忌、野外生存技能、专用工具器物等多方面内容的独特习俗,在采参者中以口传身授方式相沿至今。 长白山采参习俗中的民俗信仰、道德规范、环保意识、价值认定...
查看更多
蒙古族养驼习俗
2018.12.14
蒙古族养驼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素有“驼乡”之称,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双峰驼的生存和大规模牧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长期的牧业生产实践中,骆驼逐渐成为阿拉善和硕特、土尔扈特蒙古族牧民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在此前提下,阿拉善的驼具制作工艺不断趋于精细,制品种类日益繁多,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制作技巧。 祭骆驼是流传于阿拉善的一种民俗活动,由祭公驼、祭母驼、祭驼群等内容组成,仪式十分完整。 阿拉善蒙古...
查看更多
鄂温克驯鹿习俗
2018.12.14
鄂温克驯鹿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 目前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民族乡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狩猎民族,历史上以狩猎和饲养驯鹿为生,他们常年居住在大山的密林深处,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 鄂温克人拥有中国唯一的驯鹿种群,是驯鹿唯一的饲养者,史称“使鹿部”。在三百多年的历史中,敖鲁古雅鄂温克狩猎民族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驯鹿文化,其中包括鹿的驯养繁育技艺、鹿的脱膏和鹿奶的制作使用、制酒技艺及鹿鞍具的制作技艺、鹿产品加工、民族手工...
查看更多
祭祖习俗(徐村司马迁祭祀)
2018.12.14
祭祖习俗(徐村司马迁祭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徐村司马迁祭祀是陕西省韩城市徐村特有的祭祖活动,当地司马后裔不姓司马,而姓冯、同。每年清明,两姓族人会共进一个祠堂,共奉一个祖先,祭祀气氛喜庆热闹如过年。清明祭祀时会唱“跑台子戏”。 司马后裔这种祭祀活动与司马迁的命运紧密相关。民间传说,因《报任安书》被汉武帝知晓,司马迁怕累及《史记》安危而悄然归隐,在李陵管家帮助下藏于华山。多年后下山得知外孙杨恽已将《史记》公之于世,他欣慰而逝。王莽时其重孙被封史通子,东汉时其后辈怕受牵连隐居嵩阳。东汉末年司马徽将大儿子...
查看更多
祭祖习俗(凉山彝族尼木措毕祭祀)
2018.12.14
祭祖习俗(凉山彝族尼木措毕祭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凉山彝族尼木措毕祭祀是一项的传统祭祀活动,以敬祖尽孝、生殖繁衍为内容,以送灵归祖为任务,旨在实现人丁安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它主要流布于彝语北部方言区,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昭觉、布拖等彝族居住区,以及周边的峨边、马边等地,其中美姑县传承较为完整。 彝族的祖先崇拜历史久远,远在母系氏族时期就有供奉祖灵的事迹,《勒俄特依》中“家中供奉祖灵牌”的记载便是佐证。其祖先崇拜产生于母系氏族外婚制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甚至更早,明清之际盛行。尼木措毕祭祀以宗族或家庭为...
查看更多
祭祖习俗(徽州祠祭)
2018.12.14
祭祖习俗(徽州祠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徽州祠祭是流传于徽州地区各宗族祭祀祖先的传统礼仪活动,主要分为族祭和房祭两种类型。族祭通常由族长主持,族长一般由族中年长、辈分高、儿孙繁衍且德高望重之人担任;房祭则由各房头的房长主祭。在徽州,宗族祠堂的祭祖活动时间多样,包括春祭、中元祭、秋祭、冬祭,以及先祖诞辰和忌日等祭祀。其中,春秋二祭和冬祭较为普遍且隆重。徽州祠祭严格遵循朱熹《家礼》的规定,要求参祭人员着装整齐、仪态庄重,严格遵守祠规。祠祭活动具有严谨的程式,礼生读祭文是其中重要环节,且祭文的写作有固...
查看更多
祭祖习俗(诸葛后裔祭祖)
2018.12.14
祭祖习俗(诸葛后裔祭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诸葛后裔祭祖是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诸葛亮后裔每年定期举行的祭拜祖先的民俗活动。诸葛村是全国诸葛亮后裔较大的居住地,村域面积达2平方公里。整个村庄的选址和设计布局都严格按照祖制九宫八卦展开,村内保存着200多座完好的明清古建筑。1996年,诸葛村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村里居住着4000多名诸葛亮后裔。他们的祖上在五代十国的后唐时期从蜀地宦游来到浙江,至今已修谱16次。村子始建于元代中期,到明代形成一定规模。据《高隆诸葛氏宗谱》记载,明朝嘉...
查看更多
1
1259
1260
1261
1262
1263
3112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