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09   星期三   农历六月十五   小暑 小暑
搜索
民间信俗(孝子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孝子祭是一项祭祀南宋大孝子周雄的民俗文化活动。周雄(1188—1211年),字仲伟,南宋时期浙江新登县(现属富阳市)人。他为人至孝,受到宋、元、明、清四朝六个皇帝的十一次敕封,在我国东南地区的浙江、江苏、安徽、福建四省颇具影响力。据传除孝行外,周雄在治病、治蝗、抗暴、救灾、捕虎、除恶等方面也功绩卓著。他经常沿着钱塘江至衢江等地行善,最终意外落水身亡。民众认为他死后依然能够保护一方水土平安,便尊他为江“水神”,称其为“周显灵王”,并在钱塘江沿线多地修建庙宇进...
查看更多
民间信俗(鱼行醉龙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澳门特别行政区      澳门鱼行醉龙节是澳门鲜鱼行独有的一项民间传统节庆活动,又称澳门鱼行醉龙醒狮大会。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举行。   舞醉龙源自数百年前的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珠海、澳门)。据道光《香山县志》载:“四月八日浮屠浴佛,诸神庙雕饰木龙,细民金鼓旗帜,醉舞中衢,以逐疫,曰转龙。”   每年四月初七傍晚,澳门从事渔业批发或零售的居民,便汇聚在菜市场,无分彼此,个个席地而坐,围台进餐,形成吃“龙船头长寿饭”传统。酒席...
查看更多
民间信俗(长洲太平清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香港特别行政区      长洲太平清醮是在香港长洲岛北帝庙定期举行的崇尚玄天上帝的传统民间信俗。   太平清醮又名“清醮”、“打醮”、“祈安清醮”,是由道教传统仪式演化成的民间信俗活动。   太平清醮于每年农历四月举行,抢包山和飘色巡游是两项主要活动内容。   太平清醮期间,北帝庙前会设立三个竹棚搭成高十余米的包山,每个包山挂上约一万六千个印有红色“寿”字的莲蓉包,又叫“平安包”。抢包山通常会在太平清醮的最后一晚举行。在...
查看更多
民间信俗(悦城龙母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德庆县      悦城龙母诞是在广东省德庆县悦城龙母祖庙定期举行的祭祀海神的传统民间信俗。   悦城龙母祖庙始建于秦汉时期,宋熙宁年间诏赠龙母为永济夫人。今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八龙母生辰诞和农历八月初一至初八龙母得道诞时当地各界民众举办隆重庙会,求吉祈福,海内外信众络绎不绝。   龙母诞主要内容有万民朝圣贺诞、龙母沐浴、龙母更衣、慈龙孝子祭母、济物放生教化、圣迹瞻拜等。   该项...
查看更多
民间信俗(波罗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      波罗诞是在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南海神庙定期举行的祭祀南海神的传统民间信俗。   南海神庙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在波罗江上,庙有波罗树高大,因而俗名波罗庙。南海神历代受敕封,清雍正二年(1724)被封南海昭明龙王之神。往来进出庙前,祭拜祈福。   《广东通志》卷八《礼乐志》载,“南海神庙每岁春秋仲月壬日致祭”,是为官祭。民间以农历二月十三日为南海神生日,每年于二月十一日开始,举办庙会,规模盛大...
查看更多
民间信俗(嫘祖信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远安县      嫘祖信俗是在湖北省远安县嫘祖庙存续的一种祭祀先蚕的传统习俗。   《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清《五礼通考》卷一百二十六引《通鉴外记》:“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   远安自古就是著名的“垭丝”产地,民间传说今苟家垭镇为“嫘祖故里”,祭祀嫘祖信俗世代相传,祭祀蚕神蔚然成风。初春桑树抽芽时举行初祭,又叫头祭。传说农历三...
查看更多
民间信俗(清水祖师信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安溪县      清水祖师信俗是发端于福建省安溪县清水岩崇信清水祖师的传统民间信俗。   清水祖师法号“普足”,俗名“陈荣祖”(又作陈昭应,1047—1101),是北宋福建泉州安溪的高僧,在安溪清水岩修道,被尊称为清水祖师。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记安溪清水岩:“宋僧普足建道场,岩中石隙出米,工竣而米绝。乡人祀之,祷雨辄应。”祖师逝后,百姓感恩,崇奉为佛,香火旺盛,被安溪人视为地方最重要的保护神,也被茶业尊奉为安溪铁观音的保...
查看更多
民间信俗(闽台送王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厦门市      闽台送王船是在福建省厦门市沿海村落保留的崇尚“代天巡狩”王爷的一种民间信俗。   “王爷”信仰广泛流传于闽南沿海及台湾渔村,尤其盛于南台湾,与中台湾的妈祖信仰并称,俗曰:“南王爷、中妈祖。”厦门市同安区西柯镇吕厝村华藏庵内向王爷求“药签”信俗在闽南颇有影响。   “王爷”起源之说颇多,以王爷是代表天帝巡按人间善恶大神说为著。供奉王爷之庙多称“代天府”,王爷亦称为“代天巡狩”。   送王船是送瘟祈福...
查看更多
民间信俗(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沈阳市      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是源于结绳记事形式、祖先崇拜性质的民族民间信仰,具有鲜明的锡伯民族特色。   敬祭“喜利妈妈”,是锡伯族普遍和独有的全民族群体性信俗。沈北新区黄家乡八家子村吴吉山家族传承的喜利妈妈已历9代,四五百年历史。传说中“喜利妈妈”是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英雄,实际产生于游牧生活。“喜利”,锡伯语意为延续;“妈妈”,娘娘神,意思是在娘娘神的庇佑下,子子孙孙得以不断繁衍生息。所以,锡伯族自古以来就家家...
查看更多
民间信俗(梅日更召信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九原区      梅日更召信俗是在内蒙古地区寺庙用蒙古语诵经祈福而形成的融民众信仰仪式与民俗活动于一体的文化空间。   梅日更葛根是18世纪蒙古文化史上杰出的学者、精通佛教理论的大师。1677年,在黄河北岸“海日图”(现达拉特旗境内)建立一座藏传佛教寺庙,称“梅日更葛根召”,即今位于包头市九原区梅日更召前身,是藏传佛教蒙古语诵经的发源地。梅日更召是当今世上唯一用蒙古语诵经的黄教寺院。   梅日更召用蒙古语诵...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