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10 星期六 农历四月十三 立夏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中式服装制作技艺(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
2018.12.14
中式服装制作技艺(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是以手工制作中国式传统服装的独特技艺。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传承于1897年创立在杭州湖墅宝庆桥新码头的金德富成衣铺。传承人翁泰校师从金德富,学成以后,遂在杭州吴山路27号开设振兴祥成衣铺。其高超的制作技艺自成体系,历经几代传承至今。1956年公私合营后,更名为“利民中式服装供销生产合作社”,振兴祥作为企业商标一直沿用至今。百余年来,振兴祥吸收和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服饰文化精髓,形成了...
查看更多
中式服装制作技艺(亨生奉帮裁缝技艺)
2018.12.14
中式服装制作技艺(亨生奉帮裁缝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静安区 亨生奉帮裁缝技艺奉帮裁缝起源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道光元年(1821),“福昌”奉帮裁缝店在上海诞生,以后,又有“王荣泰”(1891)、“和昌”(1896)、“荣昌祥”(1910)等奉帮裁缝店相继开张。直至今日,奉帮裁缝为中国服饰文化的形成和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 “亨生”是奉帮裁缝徐继生在1929年创立的,后其长子徐馀章继承父业。徐氏父子不断创新,形成奉帮特色。历史上曾因...
查看更多
中式服装制作技艺(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
2018.12.14
中式服装制作技艺(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静安区 旗袍源于清代旗女之袍,辛亥革命后,满族旗袍多被旗女弃用。20世纪20年代后才略有恢复。但这时的旗袍在款式、裁剪方式、穿着对象上都产生了质的变化,因发生在中西服饰文化交汇的上海,故又称之为“海派旗袍”。海派旗袍吸收西式裁剪方法,开身、收腰,均表现女性体态曲线。同时,海派旗袍已从传统的贵族旗女袍服演变为平民化的女性时装。 龙凤旗袍是海派旗袍的精华,是沪上海派旗袍手工制作工艺的正宗传承者,至今仍保持海派旗袍...
查看更多
中式服装制作技艺(培罗蒙奉帮裁缝技艺)
2018.12.14
中式服装制作技艺(培罗蒙奉帮裁缝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黄浦区 奉帮裁缝是20世纪初形成于上海的一个裁缝帮派,以制作精工男服(西装、中山装、大衣等)著称,它们改变了中国传统男服宽衣博带的形式,在功能和审美上都更贴近都市生活,奉帮裁缝是海派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近代服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最初奉帮裁缝是在码头、外轮为洋人服务的,为区别于做传统中式服装的“本帮裁缝”,人们称之为“红帮裁缝”,其中,以宁波奉化籍人居多,故又称之为“奉帮裁缝”。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
查看更多
蓝夹缬技艺
2018.12.14
蓝夹缬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温州市 蓝夹缬为我国传统印染“四缬”技艺之一,是我国雕版印染、印刷的源头。蓝夹缬技艺曾普遍流传于浙江南部的温州市,至今仍在其下辖的苍南县以及瑞安和乐清两个县级市均得到较好地保护和传承。 夹缬起于秦汉,盛于唐宋,唐明皇曾将其作为国礼馈赠给各国遣唐使。至元、明,夹缬向单蓝色转化,最后仅在浙南地区保存下来,以温州为中心,向台州、丽水等部分接壤地区辐射。 蓝夹缬曾是浙南民间婚嫁必备用品。它以蓝靛(中药板蓝根的...
查看更多
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
2018.12.14
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 古镇铜官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湘江东岸,是全国五大陶都之一。铜官陶瓷产业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陶瓷技艺独具特色。在殷商之前,舜帝就带领先民在湘江一带开始了制陶之业。至唐代铜官陶瓷发展迅速,陶瓷技艺逐渐成熟。铜官是世界陶瓷釉下多彩的发祥地,首创陶瓷釉下多彩新工艺。 长沙窑铜官陶瓷技艺,反映了先民们的创新精神,其制作堪称绝技。主要有拉坯成型、捏坯成型、雕塑成型、贴花、画花、制釉、制泥、烧成等多项技...
查看更多
淄博陶瓷烧制技艺
2018.12.14
淄博陶瓷烧制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淄博市 淄博市是中国陶瓷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命名的“中国陶瓷名城”。考古发现,淄博沂源扁扁洞为新石器早期人类居住遗址和制陶遗址。八千五百多年前,后李文化时期的古陶窑,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古陶窑,还有北朝时期的“寨里窑”,唐宋时期的“磁村窑”、“博山窑”等十几处古窑址。 淄博陶瓷充分利用当地的陶瓷资源,创造了色彩缤纷的陶瓷文化,在制作工艺上形成了粗犷豪放、简洁明快的风格。淄博陶瓷题材广泛,从日用品到陈设品再...
查看更多
汝瓷烧制技艺
2018.12.14
汝瓷烧制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汝州市 汝瓷为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其烧制技艺包括制胎技艺、配釉技艺、烧制技艺、开片技艺等。汝州素有“百里煤海”之称,此地盛产高岭土、玛瑙、黏土等制瓷原料,为汝瓷烧制技艺的产生、发展、成熟和繁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汝瓷烧制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传统汝瓷烧制技艺要求用玛瑙入釉,釉色素静典雅,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质如乳、声如磬的典型特征,烧制难度极高,成品率低,精品极少,尤其得到...
查看更多
汝瓷烧制技艺
2018.12.14
汝瓷烧制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宝丰县 汝瓷为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其烧制技艺包括制胎技艺、配釉技艺、烧制技艺、开片技艺等。汝州素有“百里煤海”之称,此地盛产高岭土、玛瑙、黏土等制瓷原料,为汝瓷烧制技艺的产生、发展、成熟和繁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汝瓷烧制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传统汝瓷烧制技艺要求用玛瑙入釉,釉色素静典雅,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质如乳、声如磬的典型特征,烧制难度极高,成品率低,精品极少,尤其得到...
查看更多
建窑建盏烧制技艺
2018.12.14
建窑建盏烧制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南平市 “建窑”为中国宋代八大名窑之一。建窑建盏,是中国古代黑釉瓷的杰出代表。宋时的建窑建盏,是皇室御用的饮茶斗茶珍稀茶器。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在南宋时期,日本来我国留学的僧人曾从天目山把这种瓷器带到日本,并称它为“天目”,于是人们也习惯把黑釉瓷也称为“天目瓷”。由于历史的变迁,建盏(天目瓷)烧制技术失传已八百多年。新中国成立后,建窑建盏这一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受到国内外...
查看更多
1
1278
1279
1280
1281
1282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