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02 星期六 农历闰六月初九 大暑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1145)
机构
(24)
政策
(427)
资讯
(11564)
清单
(12139)
资源
(3158)
学术
(2368)
百科
(148)
其他
(1295)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地术拳
2018.12.14
地术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精武保安培训学校 地术拳又称“地术犬法”、“狗拳”,是传统武术中的一个拳种,在福建地区广泛流传。相传,此拳由清代白莲庵尼姑“四月大师”所创,至今已传五代。目前福州一带传承的地术拳,传自陈依九拳师。 地术拳是模仿狗的机警敏捷、灵活刚健、凶猛,善于翻、滚、扑、摔、剪、奔、蹿、跳、钻、挂而形成独特风格的拳种。其上、中、下三盘融会贯通了快速迅猛的南拳手法及灵活多变的北拳腿法,尤以下盘为绝,倒地后充分发挥地上自护能力和...
查看更多
通背缠拳
2018.12.14
通背缠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洪洞县 洪洞通背缠拳又名“通背拳”、“洪洞通背”,是传统武术中的一个拳种。 通背缠拳渊源不明,自清乾隆年间郭永福将此拳传至山西洪洞以来,已传承十代。二百多年来,习练者众多,名师辈出,广泛流传于山西晋南一带。 通背缠拳有其鲜明独特的拳理、拳法和技术要求。“通背”者即周身通达,力从背发之意。“背”为周身活动中心。“缠拳”者含义有三:其一,为缠绕之意,为化敌力之法;其二,即手法,变化无穷,攻防不止,破法不断...
查看更多
拦手门
2018.12.14
拦手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天津市河东区 拦手门是传统武术中的一个拳种,主要流传于天津地区。 相传,清朝初叶,流落天津的明将郑海宁在河东大直沽天妃宫庙传“拦路拳”,后河南人郑天兴又传“练手拳”。李金刚等人得传后,不断研习,创编出拦手拳和翻拳。传至第六代有刘长海、陈连芳等人。在操拳、拦手拳、翻拳的基础上,又创编出以猛化疾、猛进迅击的炮拳,形成了“操、拦、翻、炮”四套母拳。第七代传人刘万福教授,曾获得“新中国体育开拓者”的荣誉。他在天津体育学院执...
查看更多
苏桥飞叉会
2018.12.14
苏桥飞叉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文安县 苏桥飞叉会创办于清代同治年间,在京、津、冀地区广泛流传,长演不衰。清末民初,河北省文安县苏桥镇靳文斌承上启下,将通背、太极、花叉三技融为一体,创办苏桥飞叉会,之后传人有靳月庭、狄希彭、赵景田、王树芳等。 苏桥飞叉会除在地面表演外,还能站在方凳上用双腿表演单叉、双叉。飞叉表演分为单人舞叉、双人舞叉、数人对舞等,套路名称有云罗背剑、飞龙滚地、怀中抱月、壮士架桥、流星火叉、迷人哑叉等,整个表演叉随人转,人随...
查看更多
调吊
2018.12.14
调吊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绍兴市 调吊是一项纯粹运用肢体语言进行表演的空间悬垂运动形式。作为个人锻炼方法和民间杂耍,它已有悠久的历史。据已故老艺人回忆,大约在二百年前,调吊就在浙江绍兴和安徽安庆一带出现。开始只是江湖艺人的杂耍,有“三上吊”、“杠上单吊”等名目,动作比较简单。绍兴第一个有名的调吊艺人是清末绍兴城里仓桥头的金阿祥,他以摇船为业,体格强健,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创造出“十八吊”至“四十九吊”等复杂的调吊动作,后经子孙几代的创新和发...
查看更多
翻九楼
2018.12.14
翻九楼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东阳市 九楼又称“洪楼”,多在浙江省东阳市流传。据传最早与秦朝孟姜女长城祭夫相关,是民间道教施仪形式的一部分。举行这一活动的目的:一为祈求太平,二为超度亡魂,三为祛凶辟邪。“九楼台”一般提前一天进场布置,在施仪场地上竖起两根13米高(9层)的粗杉木,称为“九龙柱”,然后用高1米、长1.5米、宽0.7米的“九楼桌”11或13张(分9层、11层等)紧靠九龙柱叠上,形成九楼台。场内设神坛、仙桥,用水竹拱建“九重门”,用大毛...
查看更多
翻九楼
2018.12.14
翻九楼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九楼又称“洪楼”,多在浙江省东阳市流传。据传最早与秦朝孟姜女长城祭夫相关,是民间道教施仪形式的一部分。举行这一活动的目的:一为祈求太平,二为超度亡魂,三为祛凶辟邪。“九楼台”一般提前一天进场布置,在施仪场地上竖起两根13米高(9层)的粗杉木,称为“九龙柱”,然后用高1米、长1.5米、宽0.7米的“九楼桌”11或13张(分9层、11层等)紧靠九龙柱叠上,形成九楼台。场内设神坛、仙桥,用水竹拱建“九重门”,用大毛...
查看更多
风火流星
2018.12.14
风火流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太原市 晋阳风火流星俗称“火流星”,是一门融民间杂技与中华武术为一体的民间社火表演艺术。主要在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一带流传。其表演一般在晚上进行,由单人或多人做“背花”、“馒头花”等动作,使绳子两端的铁笼在空中由慢到快旋转起来,笼中火花四溅,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形成各种各样的图案。风火流星表演中演员可做出行、站、坐、卧、翻滚等多种动作,人在火中,火随人转。其表演套路与武术套路大致相似,有双龙开道、火龙缠身、悟空舞棍、火...
查看更多
马戏(埇桥马戏)
2018.12.14
马戏(埇桥马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 埇桥马戏艺术起源于明末清初,成形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恢复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壮大于改革开放时期,经历了一个由马背上的武艺、马背上的杂耍到动物的展演、动物的驯化再到马戏表演、马戏艺术的发展过程。 埇桥马戏集杂技和动物表演于一体,人与动物同台演出,把赖以生存的技艺演绎得红红火火,共同创造出生命的乐园。马戏的《双猴飞人》、《狗熊倒立》、《走钢丝》、《羊蹬花瓶》和《人蛇群舞》、《驯狮虎》等节目深受...
查看更多
宁津杂技
2018.12.14
宁津杂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宁津县 宁津杂技流行于鲁北地区,至明代达到鼎盛,鲁北因此成为全国杂技的汇聚地和活动中心。宁津杂技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门类和派别,演出规模和范围日渐扩展,以“惊、险、奇、美”的艺术特点闻名遐迩,《蹬板凳》、《舞中幡》、《小花旦抖空竹》等节目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 改革开放以来,宁津县杂技团大胆创新,充分借鉴姊妹艺术的训练方法和表现技巧,丰富发展了杂技艺术的表演形式。该团曾多次应邀赴韩国、泰国、沙特...
查看更多
1
1396
1397
1398
1399
1400
3115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