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5 星期一 农历四月初八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四股弦(冀南四股弦)
2018.12.14
四股弦(冀南四股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馆陶县 冀南四股弦又名“四根弦”,是河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其主要伴奏乐器大弦亦名“四胡”,上有四根丝弦,剧种由此而得名。冀南四股弦流传于河北省巨鹿县、馆陶县、魏县、肥乡县等地,远播京、津、鲁、豫地区,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最早是由民间的花鼓戏发展而成,19世纪初从山东传入河北,在民间俚曲的基础上吸收了乱弹、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营养,逐渐演变成今天的规模。 四股弦生、旦、净、丑行当齐全,早期多演民间家庭生...
查看更多
四股弦(冀南四股弦)
2018.12.14
四股弦(冀南四股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肥乡县 冀南四股弦又名“四根弦”,是河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其主要伴奏乐器大弦亦名“四胡”,上有四根丝弦,剧种由此而得名。冀南四股弦流传于河北省巨鹿县、馆陶县、魏县、肥乡县等地,远播京、津、鲁、豫地区,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最早是由民间的花鼓戏发展而成,19世纪初从山东传入河北,在民间俚曲的基础上吸收了乱弹、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营养,逐渐演变成今天的规模。 四股弦生、旦、净、丑行当齐全,早期多演民间家庭生...
查看更多
老调(安国老调)
2018.12.14
老调(安国老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安国市 安国市老调剧团属西路老调,源于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一带。新中国成立前,西路老调没有职业剧团,艺人半农半艺,戏班时组时散。1953年,安国县成立老调丝弦剧团,在文化主管部门等的帮助下,净化传统节目,创作移植编排新节目。1964年改演现代戏,排演《血泪荡》、《赵五婶》、《朝阳沟》,并移植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文革”后,恢复原有的传统剧目,新排《逼上梁山》、《哑女告状》等,同时编创了许...
查看更多
老调(保定老调)
2018.12.14
老调(保定老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保定市 保定老调是流传于河北省保定地区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又称“老调梆子”,最早为白洋淀周边农村花会中演唱的俗曲“河西调”,至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初具戏曲雏形。早期老调的行当以生、净为主,而这两行又都同唱老生调,故称“老调”。 保定老调多描写帝王将相、草莽英雄的传奇故事,剧目一是由当地流行的木板大鼓曲目改编而来,如《杨家将》、《呼家将》等;二是由高腔剧目移植而来,如《大战棋盘街》、《山海关》、《请清兵》等...
查看更多
木偶戏(陕西杖头木偶戏)
2018.12.14
木偶戏(陕西杖头木偶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剧形式,兴起于汉代,至清代以后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流行范围广,而且演出的声腔也日益增多。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为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药发木偶五种。 陕西杖头木偶戏是流传于陕西省的木偶戏,以关中为核心区,以陕南一带为辐射区,当地人称“跑台子”。 陕西杖头木偶的头部多用木头雕刻而成,根据剧中人物的身份、年龄、性别、性格特征,运用夸张的手法,合理变形,使角色的特征更加突出、鲜明。表...
查看更多
木偶戏(中型杖头木偶戏)
2018.12.14
木偶戏(中型杖头木偶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剧形式,兴起于汉代,至清代以后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流行范围广,而且演出的声腔也日益增多。就演出形式而言,木偶戏可分为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药发木偶五种。 中型杖头木偶戏是流传于四川省资中县的木偶戏,民间称木偶为“木脑壳”。资中县古称资州,位于四川盆地中部,今属内江市管辖。约清中期,木偶制作匠人改用泥塑(泥浆)制作木偶头部,将小木偶变为中型杖头木偶。据《资州志》记载,清光绪年间资...
查看更多
木偶戏(揭阳铁枝木偶戏)
2018.12.14
木偶戏(揭阳铁枝木偶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揭阳市 铁枝木偶(纸影戏)传入粤东有七百年左右的历史,是潮汕地区戏剧艺术的奇葩。晚清以前,纸影戏叫“竹窗纸影”,以牛皮雕成各种人物形状,彩色装饰,表演时台内置一油灯,台面装一竹框,以透明白纸糊之,以为投影之所,故名“竹窗纸影”。至清末,改影现为形现,即牛皮雕形而为木偶造型,背部及两手穿铁线三条作为操纵,台前改挂绣幕,成木偶戏,普遍仍称纸影戏、皮猴戏或圆身戏。木偶戏从属于地方剧种,当地皆为潮音班。晚清至民国时期,揭阳铁...
查看更多
木偶戏(广东木偶戏)
2018.12.14
木偶戏(广东木偶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有限公司 广东木偶艺术在元朝时由浙、闽传入。清末民初,木偶戏活跃于广州街头,主要在城隍庙、荔湾西关黄沙一带和乡村神诞庙会演出。广州成为广东木偶戏艺术的弘扬之地。 著名雕刻家叶文芳吸取中国绘画和神像雕塑艺术的精髓,其制作的木偶眼睛为双眼皮,可上下开合、左右转动,顾盼传神,成为最具岭南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广东木偶戏表演艺术与岭南地区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地方戏曲紧密联系,成为岭南文化独特的一部分,享誉世...
查看更多
木偶戏(廿八都木偶戏)
2018.12.14
木偶戏(廿八都木偶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江山市 廿八都是浙西名镇,素有“八闽咽喉”、“枫溪锁钥”之称。该地木偶戏系提线木偶,于明代自江西传入,以师徒相授形式传承18代。解放前,廿八都木偶戏班活跃在浙、闽、赣三省边境的仙霞山区,人称“戏祖”。廿八都木偶戏历史悠久,保存有部分明、清木偶头像道具、传统木偶的手抄剧本和弋阳高腔遗韵,对研究古代戏剧形式、表演艺术、唱腔、戏俗及戏剧发展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流行剧目有《清官册》、《九龙谷口》、《破洪》等。 目...
查看更多
木偶戏(泰顺提线木偶戏)
2018.12.14
木偶戏(泰顺提线木偶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泰顺县 泰顺木偶戏始于南宋,保存至今的除提线木偶戏外,尚有药发木偶、布袋木偶戏。提线木偶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不断吸收浙北及泉州两大木偶派系的艺术因素,在头像雕刻、人物造型、服饰装扮诸方面均独具一格。泰顺木偶戏的木偶头用樟木或纹质细腻的杂木雕刻而成,其雕工精细而简练,开相文静而秀美;脸谱描绘简洁朴素,粉彩工艺细致多姿。新剧目有《欢天喜地》、《真假牛魔王》等。 目前,泰顺县正常演出的提线木偶班有72个,其中不少为木...
查看更多
1
1403
1404
1405
1406
1407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