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0   星期六   农历四月十三   立夏 立夏
搜索
二人台
2018.12.14
二人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康保县      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和晋北、陕北、河北张家口等地的民间小戏。其原始曲调为当地的民歌,如由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汉族民歌演变的唱腔【打樱桃】、【压糕面】、【打后套】等,由晋北民歌演变的唱腔【走西口】、【五哥放羊】、【珍珠倒卷帘】等,由陕北民歌演变的唱腔【送大哥】、【十里墩】、【绣荷包】等,由蒙古族民歌演变的唱腔【阿拉奔花】、【王爱召】等,冀北民歌【十对花】,江淮民歌如《茉莉花》、《虞美人》等等。牌子曲则...
查看更多
哈哈腔
2018.12.14
哈哈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青县      哈哈腔又称“喝喝腔”、“呵呵腔”,流行于河北省的保定、沧州、衡水、廊坊、石家庄及山东省的惠民、德州地区。   哈哈腔原是俗曲曲名,清代嘉庆年间北京钞本《杂曲二十九种》所收《西厢记•游寺》和北京“百本张”钞本中均有该曲。哈哈腔约形成于明末清初,清代乾隆年间已经在京师和民间流行,清末民初达到鼎盛。其发展大约经历了当地的民间歌舞、民间小戏两个阶段,最后定型为以弦索小曲“柳子”为唱腔曲调的小戏。在不同地方语言和民间...
查看更多
哈哈腔
2018.12.14
哈哈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清苑县      哈哈腔又称“喝喝腔”、“呵呵腔”,流行于河北省的保定、沧州、衡水、廊坊、石家庄及山东省的惠民、德州地区。   哈哈腔原是俗曲曲名,清代嘉庆年间北京钞本《杂曲二十九种》所收《西厢记•游寺》和北京“百本张”钞本中均有该曲。哈哈腔约形成于明末清初,清代乾隆年间已经在京师和民间流行,清末民初达到鼎盛。其发展大约经历了当地的民间歌舞、民间小戏两个阶段,最后定型为以弦索小曲“柳子”为唱腔曲调的小戏。在不同地方语言和民...
查看更多
道情戏(商洛道情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商洛市      商洛道情戏是由唐代道院道士说唱情理曲调,流传于民间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在商县、洛南等地形成的,广泛流行于商洛市辖县(区),即商县(现称商州区)、洛南、丹凤、山阳、镇安、柞水等县城镇乡村的戏剧艺术形式。   商洛道情戏唱腔音乐属板腔体,唱词以齐言七字句、十字句为多,是当地山区人民的一种主要娱乐方式,内容反映基层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故事,剧目繁多,其手抄本和口传本多达数百本,如广泛流行的《一文钱》、《山花姑娘...
查看更多
道情戏(神池道情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神池县      神池道情戏是我国俗曲道情的一个分支,是忻州市具有代表性的戏剧艺术形式。神池道情源于唐代的道观音乐,清中叶受戏曲艺术影响发展为民间小戏。咸丰年间,神池有道情班社二十多个,至1932年,已发展为一百多个,并逐步扩展到周边的五寨、岢岚、宁武、代县、右玉等县。   神池道情音乐分唱腔、曲牌、锣鼓经三大部分。其丰富的唱腔音乐,不仅继承了古老的传统道情与民间道情曲艺,也融合了民歌及地方小戏的某些音乐成分。   神...
查看更多
道情戏(沾化渔鼓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沾化县      渔鼓戏起源于山东省沾化县胡家营村,至今已有两百八十多年的历史。它主要流传于山东沾化及周边县区,在山东东营与河北黄骅等沿海地区也有流布。清代雍正元年(1723)胡家营村重修道观时,请来道士进行说唱。村民学习其腔调后逐渐加以变化,融渔鼓(道情)、地方歌舞、武术和渔民号子于一体,又吸收了弋阳腔(高腔)和其他剧种的艺术因素,将原来的渔鼓说唱形式发展为在舞台上化装演出的渔鼓戏。   渔鼓戏的唱腔音乐属板式变化体,其...
查看更多
道情戏(洪洞道情)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洪洞县      洪洞道情是流行于山西省洪洞县一带的民间戏曲剧种,历史悠久,形式独特,带有浓厚的地方风味。其唱腔集法曲道情和民间歌谣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佛家唱性,儒家唱礼”的特点。   洪洞道情产生于明代,清代咸丰年间始出现其班社的详细记载。1960年洪洞县成立青年道情剧团,至1970年解散,其间剧团曾先后参加过山西省第二届戏剧汇演和山西省现代戏调演。1991年有关方面组织道情中专培训班,20...
查看更多
道情戏(陇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      道情戏是我国黄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戏,它起源于唐代道士所唱的“经韵”,宋代发展成为唱白相间的曲艺形式道情鼓子词。清代乾隆年间,流传于晋北的说唱道情被搬上戏曲舞台,成为深受当地观众喜爱的一个戏曲品种。在晋北道情登上戏曲舞台前后,流行于晋西的临县道情也登上了戏曲舞台,流行于晋南的洪洞道情也曾在咸丰年间和宣统年间两度搬上舞台,但没有能继续下来。新中国成立以后,流行于山西晋南的河东道情和河南周口道情、山东的蓝关戏等道情戏...
查看更多
道情戏(太康道情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太康县      道情戏是我国黄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戏,它起源于唐代道士所唱的“经韵”,宋代发展成为唱白相间的曲艺形式道情鼓子词。清代乾隆年间,流传于晋北的说唱道情被搬上戏曲舞台,成为深受当地观众喜爱的一个戏曲品种。在晋北道情登上戏曲舞台前后,流行于晋西的临县道情也登上了戏曲舞台,流行于晋南的洪洞道情也曾在咸丰年间和宣统年间两度搬上舞台,但没有能继续下来。新中国成立以后,流行于山西晋南的河东道情和河南周口道情、山东的蓝关戏等...
查看更多
道情戏(蓝关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莱州市      道情戏是我国黄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戏,它起源于唐代道士所唱的“经韵”,宋代发展成为唱白相间的曲艺形式道情鼓子词。清代乾隆年间,流传于晋北的说唱道情被搬上戏曲舞台,成为深受当地观众喜爱的一个戏曲品种。在晋北道情登上戏曲舞台前后,流行于晋西的临县道情也登上了戏曲舞台,流行于晋南的洪洞道情也曾在咸丰年间和宣统年间两度搬上舞台,但没有能继续下来。新中国成立以后,流行于山西晋南的河东道情和河南周口道情、山东的蓝关戏等...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