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9   星期五   农历四月十二   立夏 立夏
搜索
则柔(尚尤则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贵德县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西镇的下排村,藏族歌舞十分盛行,其中以尚尤则柔最为突出。   “尚尤”是“下排”的意思,则柔又名“阿什则”,尚尤则柔在下排村已传唱了四百多年,它以歌伴舞的方式表现出下排村民对家乡自然风光的无限热爱。则柔保持了藏族舞蹈的一贯特点的同时,身体表现豪放,动作幅度大,充满喜庆色彩,有藏族舞蹈中少见的高抬腿动作,则柔本就有嬉闹玩耍之意,体现在舞蹈中也更具娱乐性。则柔种类繁多,内容丰富...
查看更多
藏族螭鼓舞
2018.12.14
藏族螭鼓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藏族螭鼓舞是流传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藏族聚居区的一种大型民间祭祀仪式舞蹈,于每年农历六月举行,旨在祈求神灵、禳灾驱邪,保佑村民人寿年丰、五谷丰登。“螭”是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嘴大能吞海。表演螭鼓舞就是对水龙的祭祀,目前流传下来13套动作。   藏族螭鼓舞表演时,由多名男子组成舞队,舞者头戴五峰吉祥帽,身披金色棱形披肩,左手执鼓,右手拿鞭,边击鼓边舞蹈,别无乐器伴奏。螭鼓舞的舞姿棱角鲜明,富...
查看更多
巴郎鼓舞
2018.12.14
巴郎鼓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卓尼县      巴郎鼓舞藏语称为“莎目”,是流行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东部藏巴哇、洮砚、柏林三乡藏族群众中的一种民间歌舞。巴郎鼓舞的起源与古羌人的原始祭祀活动有关,它所使用的特殊道具羊皮鼓具有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巴郎鼓舞即因羊皮鼓形状及其击打方式而得名。   根据卓尼当地习俗,每年正月初五为“莎目”的起日,开始跳起巴郎鼓舞,正月十五日为歇日,舞蹈活动至此结束,正月十六日将巴郎鼓供起。巴郎鼓舞一般由10至16人组成...
查看更多
多地舞
2018.12.14
多地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舟曲县      多地舞即罗罗舞,是目前甘南地区保存较完整的藏族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舟曲县、迭部县等藏族聚居区。多地舞相传起源于甘肃舟曲一些藏族乡里,远古的时候人类狩猎而归,有时在岁末或丰收节日,人们架起篝火,围着篝火转圈而舞。这种吟咏呐喊声和手拉手的活动,就逐渐演化成了一种世代沿袭相传的民间歌舞。现在,遇到传统节日和丰收、祭祀等民俗庆典仪式,甘肃省甘南舟曲县等地的藏族群众便会跳起这种舞。   多地舞...
查看更多
廓孜
2018.12.14
廓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曲水县      廓孜是藏族船夫的一种娱乐歌舞,流传于西藏自治区腹地拉萨河与雅鲁藏布江交汇处北岸的曲水县俊巴村,其历史至少可追溯到五世达赖以前。在藏语中,“廓”意为牛皮船,“孜”意为舞蹈,所以廓孜又叫“牛皮船舞”。   牛皮船是吐蕃时期以来西藏地区主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大约两千多年前,藏民族已经用牛皮船摆渡和运输物资,吐蕃时期开始出现牛皮船在雅鲁藏布江和拉萨河上竞渡的历史记载,桑耶寺、布达拉宫及罗布林卡的壁画中对此也有描...
查看更多
旦嘎甲谐
2018.12.14
旦嘎甲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萨嘎县      旦嘎甲谐是流行于西藏自治区萨嘎县旦嘎乡的一种民间歌舞,它以传统民歌为主要内容,音乐曲调浑厚淳朴,风格独特,生活气息浓厚,具有很强的自娱性。旦嘎乡的甲谐闻名后藏,甲谐在这里世代相传,男女老幼都会表演。   旦嘎甲谐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是为庆祝战争胜利而营构的,一说是为在歌舞比赛中获胜而编排的,一说是为庆祝文成公主进藏而创制的。   旦嘎甲谐活动一般在每年的藏历新年和重大节日里进行,表演时男女分班...
查看更多
定日洛谐
2018.12.14
定日洛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定日县      定日洛谐是一种集歌、舞、乐、弹唱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是藏族群众游牧耕田、祭天等生产生活的产物。它起源于西藏地区的民间舞蹈,据称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广泛流传于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境内。“洛谐”藏语意为南部歌曲,“谐”泛指歌舞。定日洛谐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表演风格独特。   定日洛谐歌舞结合,表演时男子弹着扎念琴和三弦琴等乐器演唱,女子手拉手连臂踏歌,顿地为节,男女分班,一唱一和,此起彼伏。整个表演动作流畅...
查看更多
芒康三弦舞
2018.12.14
芒康三弦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芒康县      芒康三弦舞是西藏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起源于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曲孜卡乡的达许村,并在当地广为流传。据考证,芒康三弦舞至今已有四五百年历史。   芒康三弦舞以纯木制作的三弦琴为伴奏乐器,表演不受人数、场地的限制,男女伴随音乐边唱边舞。表演时,男女分开各半,男子拉弦子站立排头,带领人群拂袖起舞,时而聚圆,时而散开,时而绕行而舞;唱词为“谐”体的民歌,也可即兴创作;男女一唱一和,以男子拉弦子的音乐节奏为准,此...
查看更多
嘎尔
2018.12.14
嘎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      “嘎尔”藏语意为歌舞、乐舞,是藏族一种礼仪性的歌舞。起初为民间艺人在节日时表演的歌舞,尔后逐渐流入各地大寺庙,成为寺院大型宗教活动时必须表演的节目。嘎尔藏舞蹈造型优美,音乐风格独特,现主要在大型典礼和迎送班禅大师等重要场合表演。在阿里地区,嘎尔舞和宣舞统称为“嘎尔宣”。   嘎尔舞舞蹈音乐自由、宽广、悠长,舞蹈造型雕塑性非常强,舞者动作高度规格化,动作激烈、幅度大,队形变化多样。演员均为男性,分嘎尔珠巴、嘎...
查看更多
阿谐(达布阿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比如县      “达布阿谐”藏文意为达布夯歌,它流传于西藏那曲地区比如县境内,相传为比如(纳秀)第五世达布活佛所创,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达布活佛是西藏有名的佛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家,他精通大小“五明”,有较高的佛学造诣。20世纪20年代他在修建珠德寺期间创立了曲调灵活多样、步伐矫健明快的达布阿谐,让劳工边工作边歌舞,以缓解疲劳、鼓舞士气。   集歌、舞、乐于一体的达布阿谐共分31个章节,涉及政治、宗教、文化...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