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9   星期五   农历四月十二   立夏 立夏
搜索
土族於菟
2018.12.14
土族於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同仁县      土族於菟流传于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村,是当地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形态,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五至二十日举行,包含念平安经、人神共娱、祛疫逐邪等仪式。於菟又是舞者的称谓。仪式开始时,名为於菟的舞者在赤裸的上身绘上虎豹图案沿村进行表演,挨家挨户跳舞。土族於菟舞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关于“於菟”习俗的历史渊源,有楚风说、羌俗说、本教仪式说等多种观点,民间也有多种说法。历史上,“於菟”系列民俗活动曾在隆务河流域部...
查看更多
卓舞(琼结久河卓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琼结久河卓舞流传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琼结县下水乡久河村,是在重要庆典和重大民俗活动中用来激励士气、渲染气氛、指挥协调、助舞伴唱的一种热情奔放的传统舞蹈。该遗产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载,8世纪在桑耶寺的竣工典礼上,就曾表演过琼结久河卓舞。 琼结久河卓舞表演者分阿热(领舞者)和卓巴(鼓手)两类,一般有8名阿热和若干名卓巴。阿热不带腰鼓;卓巴击鼓,按鼓点节奏起舞,同时甩动长辫随鼓点和舞蹈动作把辫子甩成“∞”形以及“○”形等。琼结久河卓舞中卓巴和阿热跳的果谐及谐钦...
查看更多
山南昌果卓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      山南昌果卓舞是一种腰鼓舞,起源于达布(现加查)地区。相传公元八世纪中叶,第三十七代藏王赤松德赞在莲花生等佛教大师的协助下,在雅鲁藏布江北岸上兴建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时,白天工匠们辛辛苦苦修建的墙壁到了晚上就被妖魔毁掉。为了迷惑鬼神,莲花生大师从达布地区邀请了卓巴七兄弟(跳卓舞的演员)跳卓舞镇魔,从此卓舞就在山南盛行开来。山南大部分村庄都有卓舞队,后来这一舞蹈形式又逐渐流传到其他地区。这表明山南昌果卓舞距今至少已...
查看更多
基诺大鼓舞
2018.12.14
基诺大鼓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景洪市      大鼓舞,基诺语称“司土锅”,“司土”为“大鼓”,“锅”为“跳”,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的基诺族村寨。基诺族跳大鼓舞是为了感谢传说中用大鼓拯救了基诺人的创世女神阿嫫腰白。跳大鼓舞以过“特懋克节”时最为隆重,时间是在立春后三天。跳大鼓舞有一套完整的仪式:舞前,寨老们要先杀一头乳猪、一只鸡,供于鼓前,由七位长老磕头拜祭,其中一人念诵祭词,祈祷大鼓给人们带来吉祥平安。祭毕,由一人双手执鼓槌...
查看更多
彝族烟盒舞
2018.12.14
彝族烟盒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石屏彝族烟盒舞又称“跳弦”、“垄偬”等,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的彝族村寨,元明时期趋于成熟,清代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   彝族烟盒舞包括正弦和杂弦两部分,形成了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和多种流派,舞蹈套路多达220套,目前仅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杂弦55套。其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弹击盒底击节作舞,节奏明快...
查看更多
彝族葫芦笙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西畴彝族葫芦笙舞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鸡街曼村。曼村为彝族花倮人聚居的村落。花倮人的葫芦笙舞是一种古老的彝族民间舞蹈,以躯体“S”形前后曲动的典型舞姿而独树一帜,展现着古代滇人葫芦笙舞的遗韵。在开化古铜鼓图饰上,有4个头戴羽冠、衣着羽衣、吹葫芦笙翩翩起舞的舞人饰纹,舞姿正是一个典型的“S”形前后曲动的造型动作。即此可以证明在漫长的历史年代,古滇先民跳葫芦笙舞时,是头戴羽冠、手执羽毛...
查看更多
傈僳族阿尺木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傈僳族歌舞“阿尺木刮”意为“山羊的歌舞”或“学山羊叫的歌调”,流传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的同乐、新乐一带,是当地传统的自娱性民间歌舞。   维西历史上交通闭塞,傈僳族少与外界往来,生产方式基本处于半农半牧阶段。山羊是家家必养的牲畜,羊与维西傈僳人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阿尺木刮”亦与山羊有关,是维西傈僳人传统生产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生动表现。   “阿尺木刮”舞者的服饰十分独...
查看更多
㑇舞
2018.12.14
㑇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九寨沟县      㑇,白马人之方言,意为吉祥面具舞,汉语俗称“十二相舞”。它源于白马人崇尚“万物有灵”的原始时期,是氐羌文化与藏文化的融合体,带有一定的祭祀性。其拟兽舞蹈的特征说明它应是远古“百兽率舞”的遗存之一。   㑇舞一般有七、九、十一人表演。其舞蹈组合的第一套动作叫“纽”,一般在大型的祭祀活动和神灵面前表演,包括祭祀祖神和祀山;第二套动作叫“尕”,一般在场坝里表演;第三套动作称“央”,是一套祝福的舞蹈,多用于走村...
查看更多
卡斯达温舞
2018.12.14
卡斯达温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黑水县      卡斯达温舞主要流传于四川省阿坝州黑水河流域,因舞者身穿“甲衣”歌舞,汉语俗称“铠甲舞”。“卡斯达温”是黑水方言,“卡斯达”为“铠甲”之意,“温”或“贡”是“穿”的意思。“卡斯达温”是古代黑水人出征前,勇士们祈祷胜利,亲人们为他们祈求平安、祝福吉祥的一种民间祭祀性歌舞活动。   据考证,“卡斯达温”最初可能是古羌部落在游牧、狩猎的过程中产生的祭祀礼仪。唐代以前,由于黑水河流域战事连连,它逐渐演变为将士出征前...
查看更多
黎族打柴舞
2018.12.14
黎族打柴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海南省三亚市      打柴舞是黎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舞种,黎语称“转刹”、“太刹”。它起源于古崖州地区(今海南省三亚市)黎族的丧葬习俗。   打柴舞有一套完整的舞具和跳法,舞具由两条垫木和数对小木组成。跳舞时将两条垫木相对隔开2米左右平行摆放于地面上,垫木上架数对小木棍。木棍两端分别由数人执握,两两相对,上下、左右、分合、交叉拍击,发出强烈有力的节奏。舞者跳入木棍中,来往跳跃、蹲伏,模仿人类劳动状况和各种动物的动作及声音。打柴舞...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