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07   星期一   农历六月十三   
搜索
宜黄戏
2018.12.14
宜黄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宜黄县      宜黄戏旧称宜黄班、宜黄调,主要流行于江西的宜黄、南城、南丰、广昌等县,远及赣东北、赣南和闽西一带。它以明末西秦腔演变成的宜黄腔为主要唱腔,清末吸收其他乱弹的声腔和剧目而形成一个多种声腔综合的剧种。   宜黄戏的传统剧目约有五百余种,但绝大多数已经失传。《清官册》、《药茶记》、《三官堂》、《奇双配》、《四国齐》、《雌雄鞭》、《庆阳图》、《双龙会》、《上天台》、《老君堂》、《飞龙传》、《月明楼》、《江东桥...
查看更多
桂剧
2018.12.14
桂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广西桂林市、柳州市、贺州市、河池市一带及梧州市部分官话地区,波及湖南南部地区与广东西北隅。桂剧历史比较悠久,大约发端于明代中叶。明末清初昆腔流播到广西,后高腔和弋阳腔又相继传入,几种声腔相互融合形成桂剧。   桂剧剧目数量丰富,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打金枝》、《烤火下山》、《断桥会》、《抢伞》、《穆桂英》、《闹严府》、《合凤裙》、《李逵夺鱼》、《泗水拿刚》、《排风演...
查看更多
粤剧 
2018.12.14
粤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粤剧是以广东粤语方言演绎的地方传统戏剧,始于明末清初,流行于两广、港澳及东南亚地区,俗称“广班戏”或“红船班”“广府大戏”。按地域又分为上六府和下四府。所演剧目、唱腔、曲牌及锣鼓器乐基本相同,但程式、排场及武功技巧各有特色,上六府精于唱做文场,下四府擅长文武打戏。 粤剧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流布于南宁市等40个粤方言区(县、市),是岭南文化与八桂文化共同孕育的文化瑰宝,其舞台表演和题材内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因流行地区在地理上和古代下四府接近,又称“下四府粤剧...
查看更多
粤剧 
2018.12.14
粤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粤剧是以广东粤语方言演绎的地方传统戏剧,始于明末清初,流行于两广、港澳及东南亚地区,俗称“广班戏”或“红船班”“广府大戏”。按地域又分为上六府和下四府。各地所演剧目、唱腔、曲牌及锣鼓器乐基本相同,但程式、排场及武功技巧各有特色,上六府精于唱做文场,下四府擅长文武打戏。 吴川地区的粤剧属于在广东省西南部的高、雷、廉、琼下四府流行的粤剧流派,现主要流布于吴川市、廉江市、遂溪县等地。《吴川县志》记曰:“明万历年间……黄坡、梅菉生意大盛,中逢元宵、中秋、重阳或种种...
查看更多
粤剧
2018.12.14
粤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      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使用粤方言地区的城乡。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传入广东。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逐渐形成粤剧。1912年前后,粤剧演出基本上已改用广州方言,表演体系日趋完善,开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调,并改假声演唱为“平...
查看更多
粤剧
2018.12.14
粤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      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使用粤方言地区的城乡。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传入广东。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逐渐形成粤剧。1912年前后,粤剧演出基本上已改用广州方言,表演体系日趋完善,开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调,并改假声演唱为...
查看更多
粤剧
2018.12.14
粤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佛山市      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使用粤方言地区的城乡。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传入广东。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逐渐形成粤剧。1912年前后,粤剧演出基本上已改用广州方言,表演体系日趋完善,开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调,并改假声演唱为“平喉”演唱...
查看更多
粤剧
2018.12.14
粤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文化厅      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使用粤方言地区的城乡。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传入广东。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逐渐形成粤剧。1912年前后,粤剧演出基本上已改用广州方言,表演体系日趋完善,开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调,并改假声演唱为“平喉”演唱...
查看更多
粤剧
2018.12.14
粤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广州市      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使用粤方言地区的城乡。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传入广东。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逐渐形成粤剧。1912年前后,粤剧演出基本上已改用广州方言,表演体系日趋完善,开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调,并改假声演唱为“平喉”演唱...
查看更多
荆河戏
2018.12.14
荆河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荆州市      荆河戏原名“荆沙戏”,俗称“上河戏”、“上河路子”、“荆河调”,湖南俗称“大台戏”、“大汉班”,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荆河戏”。它流行于湘西北及荆州(沙市)一带,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现在流传于荆州市沙市区、荆州区的荆河戏中还有不少剧目保留着原来的“单钹路子”。   明代万历年间,沙市的戏曲演出十分繁盛。至清代顺治八年(1651),这里已有荆河戏的演出活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泰寿”、“三元”两大荆河戏...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