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26 星期一 农历四月廿九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0085)
机构
(1)
政策
(137)
资讯
(7286)
清单
(93)
资源
(1099)
学术
(1191)
百科
(1)
其他
(277)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有的放矢地培养
非遗
研究人才
2012.07.09
论坛
有的放矢地培养
非遗
研究人才 王宪昭
非遗
研究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在
非遗
的保护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在
非遗
研究人才队伍建设中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也明显存在一些不足。如何有的放矢地做好
非遗
研究人才的培养工作,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尊重人才规律建立科学的培养与管理体系 考虑社会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社会需求是推动人才成长的催化剂,而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也是服务于社会。
非遗
专业人才的研究活动和成长过程只有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才...
查看更多
史诗与口头传统的当代困境与机遇
2012.07.09
论坛
史诗与口头传统的当代困境与机遇 明 江朝戈金 2012年2月21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 ——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的出版成果发布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作为迄今所知第一部苗族长篇英雄史诗,《亚鲁王》是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发现,其文化和学术价值绝不能低估。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与三大史诗——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形成了有趣的对照,以特异的存 在方式,神秘的传承和流布规律,昭示着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
查看更多
我国“
非遗
”保护的若干理论问题
2012.08.23
论坛
我国“
非遗
”保护的若干理论问题 刘锡诚 我国政府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3年启动,当时名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及附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开启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的申报和评审并展开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2006年2月8日...
查看更多
非遗
传承别把“真遗产”改成“假文物”
2012.08.23
论坛
非遗
传承别把“真遗产”改成“假文物”苑 利 有人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所以,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对作品进行改编、再创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过分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性,本身就是一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我认为,尽管从总体来说,人类社会肯定是向前发展、不断进步的,包括对民间美术进行改编、再创作在内的文化创新,都可视为文明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作为国家级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可以随意创新,非物质...
查看更多
“
非遗
”后的传统手工技艺传承
2012.08.23
论坛
“
非遗
”后的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以水族马尾绣为例王 彦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推进,深刻影响了我国众多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在参与其中的各利益相关方中,地方政府的角色和作用尤为显著。以三都水族马尾绣为例,在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在当地政府组织领导下建立了保障机构,施行了相关政策,并举办马尾绣培训班,提升优秀艺人的地位和影响,扩大马尾绣的社会认知度和需求,显示了地方政府的重要推动作用。“
非遗
”为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创造出新的情境,技艺...
查看更多
“
非遗
”走出去的路径选择与建议
2012.09.10
论坛
“
非遗
”走出去的路径选择与建议蒋 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
非遗
”)是中华民间文化凝结出的最亮丽、最精彩、最生动的“宝贝”,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在过去10年里,对“
非遗
”的保护证明,以保持“
非遗
”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
非遗
”转化为文化产品的生产性保护方式是卓有成效的。 “
非遗
”走出去的路径选择 理论上,“
非遗
”所具有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构成了走出去的比较优势和资源基础,“
非遗
”的类型丰富多彩...
查看更多
一位花儿传承人的启示
2012.09.10
论坛
一位花儿传承人的启示 刘大先 进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由永靖转到东乡至临夏市,一路黄土漫漫,童山濯濯,道路在山头岭间盘旋曲折,旁边即是万丈坡崖。从远处眺望,可以看到山势并不陡峭,却是斜拉下去无可逆转的山坡,一层一层形成波纹样的梯田--这是大地的纹路,会引发观者雄浑壮阔的联想,仿佛中国坚硬而瘦癯的肋骨。 光秃秃的崇山峻岭之间唯见零星的山坳间执拗地散布着一块块绿地,那是农民利用任何一点可见的稍微平坦的土地种植的小麦和玉米。路边最常见的作物是开着白色小花...
查看更多
非遗
不是摆设
2012.09.14
论坛
非遗
不是摆设 闻 白 一个小小的社火面具或者只有三十元,或者高达几千元,一把保安腰刀价格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一个个看似貌不惊人的紫砂壶也有着从几千至十几万的差别……如果你去参观过刚刚在山东枣庄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相信你会有同样的感触,我们的
非遗
如果天天这样博览着叫卖着,总有一天会成为与各种旅游产品一样廉价的大路货。 现在每年各地开的各种文化产业的博览会很多,
非遗
似乎成为了最为方便的点缀?D?D开幕式前来一段锣鼓喧天的表演,大街...
查看更多
非遗
:如何与生活、时代和谐共存?
2012.09.24
论坛
非遗
:如何与生活、时代和谐共存? 在过去七年中,我们看到,随着文化遗产日的设立,
非遗
和保护
非遗
的观念日渐受到关注。伴随各种纪念活动的相继开展,我们在思索:怎样才能让
非遗
不仅仅表演在舞台上,也不仅仅掌握在传承人手里?如何让这些文化现象,不再凭借特殊“保护”而存在?我们在思考,也在寻找……以下是来自学者、政府管理者、群众和业务指导人员的声音。 让
非遗
在生活中“活”下来 □黄挺 近些年,人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中小学教师、民间艺术家...
查看更多
遗憾,不该成为“
非遗
”的命运
2012.09.24
论坛
遗憾,不该成为“
非遗
”的命运曹 静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乌丙安,这位83岁高龄、仍为“
非遗
”四处奔走的老人疾呼:当文化遗产被当作文化产业来开发,当“
非遗
”被当作GDP指标写入规划,“
非遗
”必然无法逃脱“非常遗憾”的命运。我们必须时刻警惕,别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把“
非遗
”保护这本“好经”念“歪”了。 损毁传统文化就意味着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在国际交流中失去了共通的文化语言 解放周末:从20...
查看更多
1
14
15
16
17
18
120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