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9   星期一   农历四月廿二   
搜索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启动湖湘百工微视频三期资源建设
地方新闻
近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启动“千年传承、匠心之美”湖湘百工微视频三期资源建设工作。 开机现场 三期资源建设主题为“雕琢湖湘”,从全省挑选了6个竹雕和木雕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开展资源建设,涉及衡阳、邵阳、怀化、湘西和常德五个市州。其中包括木雕(洞口木雕)、木雕(傅氏木雕)、竹雕(石市竹木雕)、木雕(湘西木雕)、土家族竹雕、木雕(桃源木雕)6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每个非遗代表性项目都将形成匠心(综述篇...
查看更多
民俗学艺术论题的转向——从民间艺术到支撑人之“生”的艺术(vernacular艺术)
论坛
摘要:民俗学研究中关于艺术的讨论通常是在民间艺术或民俗艺术概念之下展开的。然而,这类议论往往深受传统与历史性的束缚,普通人在生活世界里所制作的平凡作品很少有机会能被视作“艺术”。要使这样略失偏颇的论题实现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向,vernacular艺术这个概念应能发挥效用。它所指的,是并不自许为“艺术家”的普通人们受难以抑制的创作冲动所驱使而作成的艺术;是在那原本与正统艺术世界的制度、权力或权威无涉的世界里,自学习得艺术技能与知识的人们苦心巧思而成的艺术...
查看更多
江西省博物馆里有个“赣鄱非遗馆”
专题报道
物华新诗,赣鄱非遗 时光清浅,传承千年 这是江西省博物馆新馆内的非遗展厅“赣鄱非遗馆”,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在设计阶段负责总体策展和大纲编制。 江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承载着赣鄱先民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是值得倍加珍惜的精神家园。 这里有雅俗共赏的九江青阳腔、妙剪生花的瑞昌剪纸、载歌载舞的赣南采茶戏、精打细磨的莲花打锡、名家辈出的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匠心独运的...
查看更多
贵州(雷山)“非遗+扶贫”苗绣培训班开班
地方新闻
7月9日,贵州(雷山)“非遗+扶贫”苗绣培训班在雷山县苗韵風采民族服饰博物馆举行开班仪式,50名苗绣传承人参加培训。此次培训班由贵州省非遗中心、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主办,雷山县苗韵風采民族服饰博物馆、雷山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承办。 贵州省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副主任王德玉,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省非遗中心党支部书记杨正权,省苗学会常务副会长张荣斌、副会长金霞,雷山县政协主席韦通贤、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唐劲松,雷山...
查看更多
两代白族扎染传承人的“赋新”之路
专题报道
七月的第二个周末,苍山脚下的“白族扎染之乡”大理周城迎来新一波游客。村内规模最大的染坊——璞真染坊内,十余名游客正在体验扎染。缓缓拆开疙瘩布,一只只白色的蝴蝶跃然蓝布上,重庆游客吴娜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 吴娜体验的白族扎染,是一项古老的民间染色工艺,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旧籍曾生动描述扎染的工艺过程:“‘撷’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 段银开(左)和段树坤(右)展...
查看更多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培训会
地方新闻
为了提高2019、2020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项目记录成果的质量,推进通查验收工作,2020年7月10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召开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培训会。四川省各市(州)非遗科(处)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省直相关单位及各单位传承人记录项目负责人、传承人记录项目中标实施单位负责人、技术人员、纪录片拍摄人员等共计234人参加了培训会。 在培训会上,四川省文化和...
查看更多
非遗进校园莫成“独角戏”
专题报道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很多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也走进了校园,用“进校园”的方式推广普及非遗项目,传承非遗精神。不可否认,“进校园”在工作思路上的正确性和宣传口径上的切合性,的确非常值得肯定和倡导,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在宣传非遗并确立非遗保护的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方面,成绩显而易见。 然而,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种围绕非遗保护的“进校园”实践及其宣传活动,依然主要停留在直观展示和舆论宣传的层面,较少或者说还没有全面系统地深入...
查看更多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历史演进
论坛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6月1日正式施行,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奠定了制度保障。作为文化遗产重要保护对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与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同等重要的社会地位,在某种程度上更是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产生的行为依托。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晚于物质文化遗产,但前者显然离不开后者的立法基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真正开启于20世纪90年代末,除了对国际动态的学习与借鉴,清末以来对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民俗文化...
查看更多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研究
论坛
摘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特征,借鉴吸收西方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根据中国具体国情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予以综合探讨,既关乎学理,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实践问题。从时间性上来说,应尊重区域历史文化发展脉络、贴近民众当下生活,在当代生活时间中维护传统的连续性;从空间性上而言,应基于文化空间的完整性、行政管理的有效性而划定合理边界,并鼓励在维护文化特色的同时促进交流互鉴。文化生态保护的核心是人,文化...
查看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与保护主体之解析
论坛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全人类、全社会卷入的公共文化事业,需要各方面主动扮演相应的角色、发挥各自的优势、承担特定的责任。把各个方面建构成积极有为的身份,就成为非遗保护的一项颇有建设价值的理论工作。其中,以“主体”身份看待相关的各个方面,是一项有益的尝试。界定非遗的主体与非遗保护的主体,实际上也是探索建立非遗保护这项公共文化事业的分工合作的身份框架。 关键词:非遗主体;非遗保护主体;民间文化;公共文化事业 从2004年全国...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