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0   星期六   农历四月十三   立夏 立夏
搜索
文化部非遗司邀请23所试点院校参观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相关资讯
为促进现代教育与非遗保护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推进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近日,文化部非遗司致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试点院校,邀请参观第五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是继中国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后,国务院正式批准的第四个国家级国际性文化节会活动品牌,是国际社会首个以推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为宗旨的大型文化节会活动。2007年至今,成都已经成功举办了...
查看更多
芒种——祭花神,煮青梅
专题报道
    古谚云:“春争日,夏争时。”简单一个“争”字,表达出了时光易逝、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其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芒种时节,农人们总会争先恐后、争分夺秒地在田间地头忙着夏收、夏种、夏管……     芒种过后,夏日百花开始凋零,在我国古代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摆设多种礼物为花神饯行,也有的人用丝绸悬挂花枝,以示送别,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希望来年花神能够再次降临人间。在《红楼梦》中就有...
查看更多
在一张红纸上书写人生
专题报道
高凤莲(中)与刘洁琼(右)在非遗展示会上   1996年正月,我和母亲高凤莲(延川剪纸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参加了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化馆举办的民间剪纸培训班。母亲盘腿一坐,淡定自如、胸有成竹地剪着。剪子是银马,红纸就是家乡的黄土高原,她娴熟地在家乡土地上奔跑着,不到一会儿工夫,一朵红彤彤的“花”便神奇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在我眼里,母亲就是世上最美丽的“花神”。   我不禁手痒心动,要母亲指导我,可她就撂了几句话:“靠心去铰,女大自巧,狗大自咬。那是一圪垯纸...
查看更多
老苏州昆剧传习所:存世二十载 扶危继绝传清音
专题报道
在传习所内举办的传习活动 于2009年修缮一新的苏州昆剧传习所   苏州昆剧传习所成立于1921年。昆曲是我国的古老剧种,起源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从明天启元年到清康熙末年,这百年间为极盛时期;清代中叶以后,昆曲逐渐由盛而衰;到清代后期,昆曲班社大量减少,在苏州、上海仅存大雅、全福等几个班社;辛亥革命之后,连全福班也难以维持。至上世纪20年代,盛行一时的昆曲面临着消亡、失传的危机。老苏州昆剧传习所就是在昆曲艺术处于衰落颓败的情况下创...
查看更多
古乐研究带动民间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论坛
  钟鼓之声的学术研究,上可聚焦于中华乐史之种种律、调、谱、器,下可瞩目于民间音乐传统之种种表现方式。西安鼓乐研究学者,或取人之长,以补己之不足;或取域外(如日本)材料为参照,以见本土文化之价值;或请民间乐师进课堂传经,或下田间村舍学习鼓乐之真谛。这些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中既要有比较音乐学的意识,也要有民族音乐学的方法,还要有文化人类学的视野,更要有历史文化学的眼光。   挖掘整理民间古乐资料   20世纪50年代初,音乐史学家杨荫浏曾先后两次到西安考察...
查看更多
西安鼓乐传承保护刻不容缓
专题报道
  鼓乐,千百年来一直活跃于西安等地。西安鼓乐作为唐宋遗音,是鲜活的文物资料,为当今国内外学者所关注。20世纪50年代初,音乐史学家杨荫浏曾先后两次到西安考察,并依据西安鼓乐和五台《八大套》,对宋代姜夔的词曲作了译解。此后就只有李石根、何钧等少数几位学者继续这一研究,60年代西安音乐学院也曾开始整理和研究,但都因种种原因时断时续。   “祖规”不利于乐谱及演奏技艺传承保护   2009年,“西安鼓乐”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查看更多
“中国文化遗产日”非遗剧种展演及学术活动启动
其他新闻
  24日晚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的“非遗剧种经典折子戏专场”,拉开了“中国文化遗产日”十周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展演及学术活动的大幕。  由文化部主办、中国戏曲学院承办的此次系列活动,还包括越剧《追鱼》《牡丹亭》,越剧经典折子戏专场、豫剧《朱丽小姐》、京剧《生死恨》等演出及学术研讨活动“全国非遗剧种——越剧艺术研讨会”。  展演既包含了京剧、昆曲、藏戏、粤剧四个世界级非遗剧种,还囊括了秦腔、豫剧、黄梅戏、越剧四个国家级非遗剧种;既有耳熟能详的京剧剧目《锁麟囊...
查看更多
文化部关于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通知
通知公告
文非遗函〔2015〕31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广播电视局:   截至2015年1月底,文化部公布的4批198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已有235人离世,在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占到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已刻不容缓。根据《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为全面实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现将有关事宜...
查看更多
语言文字类民间游戏:民众智趣的存储器
论坛
    语言文字类民间游戏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对民众智慧的积累和日常生活的调节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语言文字类民间游戏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民众驾驭语言文字的智巧和能力,还可以从中发现许多生活知识和人生道理。       语言文字类民间游戏是与人发生关系最早的游戏种类。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家人就会给他唱游戏歌,陪伴他成长。等到孩子学语走路之时,更是使用各种语言文字类游戏激发他的语言潜能和识字能力,让他在游戏中接受教育。例如,当成人与儿童玩辨别身体部位的游戏时...
查看更多
发展传统民间游戏需要新的文化空间
论坛
    随着现代化及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许多“大杂院”消失了,民间游戏失去了游玩的场所;“鸡犬相闻”的邻里没有了,民间游戏失去了广大的参与者;没有儿童的嬉戏打闹,民间游戏便失去了原有的乐趣和童趣。与此同时,语言文字类民间游戏,因语言游戏的“普通化”,其方言性和多元化的地域特质也在不断消亡,因此,如何复兴传统民间游戏,不仅关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也关乎我们的记得住的乡愁和童年的记忆。       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的一颦一笑成为我们幸福的营养源和催化...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