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7   星期三   农历四月初十    谷雨 谷雨
搜索
多国非遗“候选” 彝族火把节呼声高
专题报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将于11月24日至28日在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本次会议将对包括中国彝族火把节在内的46个申请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进行审议。本期环球广角为读者介绍几项具有代表性的候选项目。    彝族火把节:东方狂欢节    火把节历史久远,自汉唐起,已沿袭了1000多年。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
查看更多
文化发展呼唤法治跟上节奏
专题报道
无锡惠山泥人历史悠久、做工精巧,自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七年, 当地泥人文化的发展传承却似乎撞到一扇“隐形门”。 有“中华老字号”之称的无锡惠山泥人厂是惠山泥人“非遗”项目的指定传承基地。 由于质量低劣的“山寨”泥人依靠价格优势冲击市场, 惠山泥人厂的正规泥人产品正面临销售困境。           对中国这样一个...
查看更多
贵州雷山苗年节集中展示13项国家非遗项目
其他新闻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巡游。 “苗疆圣地”贵州雷山县2014苗年节开幕式。       11月3日,“苗疆圣地”贵州雷山县2014苗年节开幕,雷山县非遗传承人代表队集中展示了13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幕式上,由雷山县的10个代表队以及国内12个苗族代表队组成不同的文化巡游方队,身着绚丽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尽情展示自己的民族文化。其中,非遗传承人代表集中展示的苗族芦笙舞、铜鼓舞、苗族民歌、苗医药、苗绣、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
查看更多
专家论“非遗”:通过立法保护并创新传统节日
其他新闻
       中新网北京11月3日电(记者 曾鼐)非遗保护难题何在?民族艺术如何走出去?……近300名中外学者近日齐聚北京,呼吁要保护民族节日,重视非遗教育,创新文化产业发展。   11月1日至2日,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舞蹈学院举行,近300名中外专家探讨非遗保护、民俗艺术等。本届研讨会以“文化自觉与艺术人类学研究”为主题,由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艺术人类学会、《民族艺术》杂志社主办。   艺术人类学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中国,在30余年的发展中...
查看更多
日本“和纸”获得申遗推荐 近期有望正式通过
其他新闻
     岐阜县的“本美浓纸”(朝日新闻) 埼玉县东秩父村的工匠正在以传统工艺制作和纸(共同社)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文化厅10月28日宣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辅助机构日前建议,将“和纸——日本手漉和纸技术”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该机构的建议一般都会被采纳,预计11月下旬在巴黎召开的教科文组织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将做出正式决定。   据悉,此次申遗对象为日本国家级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细川纸(埼玉县)、本美浓纸(岐...
查看更多
吴桥杂技非遗传人王宝和的运河情怀
人物
      “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条河两岸度春秋……”吴桥杂技大世界江湖文化城里,变着“戏法”的王宝和哼着这首歌,与观众互动。       王宝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出生在河北省吴桥县聂庄村一个杂技世家,他的拿手绝活是“三仙归洞”和“缩骨软功”。他说,他哼唱的是吴桥著名的“锣歌”,其中“条河”就是民间对运河的叫法。       “吴桥是杂技之乡,当年名震京城的‘天桥八大怪’之一的杂...
查看更多
两大非遗的相遇——粤语梵剧《璎珞传》首演成功
专题报道
   记者采访《璎珞传》舞蹈编导――金珊珊 记者采访《璎珞传》艺术总监毛小雨 记者采访《璎珞传》译者王彤 印度驻广州总领事高志远接受采访       10月24日晚八点,2014中国-东盟戏剧周的重点剧目,根据印度戒日王创作的梵剧改编的同名粤剧《璎珞传》在南宁剧院进行了首演。   粤剧是两广地区人民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戏曲形式,同时也是世界级的非物资文化遗产。《璎珞传》则是诞生于1400年前的古国印度,它的作者戒日王是印度历史上的著...
查看更多
中央财政积极支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其他新闻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14年中央财政继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大力支持文化遗产保护,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中央财政实际下达文化遗产保护资金88.43亿元,比2013年增加11.1亿元,增长14.35%。   一是安排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81.3亿元,用于2299个文物保护项目。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2014年重点支持对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
查看更多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化白瓷进京展出
其他新闻
     人民网北京10月31日电  昨天,故宫博物院与福建德化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魅力中国白—德化窑陶瓷精品展”开幕,据悉,此次共展出122件德化窑陶瓷精品,展期为一个月。      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著名文物鉴定专家耿宝昌在致辞中表示,德化陶瓷是中国名瓷的一部分,因产在德化县,故称“德化瓷”,又称“中国白”、“象牙白”等,以“白如雪、润如玉、透如绢”著称。俗话说“白纸好作画”,白瓷是基础,便于在白的基础上进行发挥创作,胎体可塑性很强,便于雕塑...
查看更多
傣锦之美——访傣锦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玉儿甩
人物
           傣锦是西双版纳最著名的民间手工艺之一,极富民族特色,图案以大象、孔雀、热带植物和宗教花纹最有代表性,标志性的颜色是红、白、黑三色,制作精美,但工艺相当复杂。      在西双版纳寻最好的傣锦,所有人一致回答,去找玉儿甩吧。玉儿甩是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据说她的作品一眼就能和别人的区分开来。她今年57岁,住在嘎洒镇的曼娈典村,她家院墙上灰底白字横排挂着“西双版纳傣族织锦传习所”的字样,看起来好像一座掩映在碧水山林间的艺...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