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9   星期五   农历四月十二   立夏 立夏
搜索
长调民歌:蒙古民族灵魂的歌音
专题报道
长调民歌:蒙古民族灵魂的歌音鲍尔吉•原野     【入选理由】   蒙古族长调民歌在蒙古族形成时期就已经存在,与草原、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 石。   【长调歌词】   骑上了轻快的走马,拽上扯手,慢点走,你要去的地方很远啊,千万别灰心。   越过好多的山川,走路要掌握快慢...
查看更多
北大开设昆曲欣赏课获90后热捧
论坛
北大开设昆曲欣赏课获90后热捧     BTV《天下天天谈》3月26日播出:北大“史上最火公选课”――90后热捧昆曲,以下为节目实录:   嘉  宾: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所长  田 青   北方昆曲剧院演员  周好璐   主持人:姜  华   编 ...
查看更多
“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活动”系列报道(八)
专题报道
  西藏自治区专场 “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活动”系列报道(八) 前  言     西藏自治区是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大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西藏各族人民创造和传承了数量庞大、独具特色、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也是西藏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命脉所在...
查看更多
“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活动”系列报道(九)
专题报道
 “灿烂中华”综合专场(二)“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活动”系列报道(九)    本台综合专场演出中,融汇了我国东西南北,如云南、吉林、青海、湖北、新疆、贵州、四川、内蒙古、西藏九个省(自治区、市)的少数民族“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基诺大鼓、回族花儿、呼麦、朝鲜族农乐舞等节目,从不同侧面尽显我国灿烂多彩、繁荣辉煌的民族文化。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141号  基诺大鼓舞    选送单位:云...
查看更多
博茨瓦纳共和国
缔约国
查看更多
西藏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汇演纪念百万农奴解放
其他新闻
西藏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汇演纪念百万农奴解放    新华网拉萨4月1日电(记者德吉)1日晚,西藏各族各界群众近两千人观看了在拉萨举行的今年首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汇演,以庆祝西藏第二个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西藏自治区文化厅社文处副处长尼玛介绍,这台节目汇集了西藏12个入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名录的传统音乐和舞蹈类节目,6名国家和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近80名民间艺术团和业余文艺演出队演员参加了演出。此次演出将持续3天。  在今天的演出上,昌果卓舞(男子腰鼓舞...
查看更多
陕西为逾1.5万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立档案
其他新闻
陕西为逾1.5万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立档案    新华网陕西频道4月1日电(记者杨一苗)记者从日前召开的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上了解到,经过长达三年多的普查,陕西已为1522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立了档案,并收集大量实物及影音资料。     2006年陕西开始进行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经过3年多的工作,基本摸清了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种类、分布情况及传承脉络。据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蒋惠莉介绍,这次普查共调查了民间艺人7万余人,普查到非物质文...
查看更多
西藏宫廷歌舞――嘎尔鲁的前世今生
专题报道
西藏宫廷歌舞――嘎尔鲁的前世今生毛继增阿里古格宣舞丁嘎甲谐拉萨朗玛  笔者满怀激情观赏了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西藏自治区的专场。整场演出的13个节目中,既有西藏人民人人能歌、个个善舞的甲谐、弦子、洛谐、山歌、果谐、锅庄,又有技艺高超、扬名雪域和南亚地区的热巴,还有庄严雄伟的仪式宣舞、西藏宫廷中的嘎尔鲁。整场演出,充满了西藏风情,洋溢着吐蕃神韵。虽然这只是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冰山一角,它却充分反映了西藏传统音乐舞蹈的多彩多姿,隽永魅力。笔者曾在美...
查看更多
书法:申遗成功,却还遇冷
专题报道
书法:申遗成功,却还遇冷马晴     单光辉     “中国书法”于2009年9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议并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对书法大国来说,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好消息。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婉若银钩,源若惊鸾”。王羲之、米芾、赵孟?、颜真卿……在我们这个书法大国,人们对书法的描述,历来不惜笔墨,对历史上书法大家的名字,妇孺皆知。数年前,中国人民大学海外文化调查表明,中国书法已超过京剧成为...
查看更多
中国蚕丝品第一镇将建蚕丝博物馆
其他新闻
 中国蚕丝品第一镇将建蚕丝博物馆    中新网杭州4月6日电(记者 柴燕菲 实习生 倪幼杰)蚕丝文化始于江南,蚕丝手艺流传千年,浙江的洲泉镇自古就有养蚕制丝的产业优势,目前,该镇有蚕丝品生产企业335家,占全国行业总数的17%,从业人员达4150人,年产丝绵被240.8万条,实现产值11.6亿元。      为了进一步提升该镇蚕丝品的知名度,2010年4月5日,中国•洲泉首届蚕丝品博览会在被誉有中国蚕丝品产业第一镇的洲泉镇举行。“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挖掘蚕...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