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9 星期五 农历四月十二 立夏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7777)
机构
(4)
政策
(296)
资讯
(8793)
清单
(5305)
资源
(1085)
学术
(1842)
百科
(6)
其他
(44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文化部非遗司邀请23所试点院校参观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2015.06.09
相关资讯
为促进现代教育与非遗保护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推进中国非遗
传承
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近日,文化部非遗司致函中国非遗
传承
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试点院校,邀请参观第五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是继中国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后,国务院正式批准的第四个国家级国际性文化节会活动品牌,是国际社会首个以推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为宗旨的大型文化节会活动。2007年至今,成都已经成功举办了...
查看更多
斯塔多吉:最年轻的“边坝格萨尔说唱”
传承
人
2015.04.27
人物
《格萨尔》说唱艺人斯塔多吉 24岁的斯塔多吉面容黝黑、棱角分明。他是西藏目前最年轻的《格萨尔》传唱艺人。 缘 藏族史诗《格萨尔》是世上最长的史诗之一,讲述了传说中的藏族英雄格萨尔王降妖伏魔、造福百姓的故事,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2009年,《格萨尔》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斯塔多吉出生在西藏昌都地区边坝县一个普通牧民家庭,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头顶蓝天,脚踏绿草,以放牧为生。11岁那年,一场奇异的梦境,改变了他的人生...
查看更多
白面具藏戏
传承
人欧洛巡巴:跳起藏戏送吉祥
2015.04.27
人物
非遗
传承
人欧洛巡巴在讲述自己演唱藏戏的故事。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经过不断发展完善,藏戏在十七世纪以后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系统完整的艺术形式,称为中国戏曲中的一个特有的剧种,并在藏区广为流传,深受藏族同胞的喜爱。在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藏戏先后出现了许多传统剧目,至今久演不衰的有著名的“八大藏戏”。 和平解放前,每逢雪顿节,各地的藏戏班子需要到拉萨来支差,为当时的西...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遗产
传承
人乌布力艾散倾尽全力
传承
达斯坦技艺
2015.04.13
人物
在新疆墨玉县奎牙镇萨亚特村,有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维吾尔族达斯坦代表性
传承
人,他叫乌布力艾散·麦麦提,今年61岁。因为达斯坦,乌布力艾散一生经历了许多事情。近日,记者走进老人的家,听他讲述自己与达斯坦的故事。 出生达斯坦奇世家 维吾尔族达斯坦是维吾尔族历史悠久的曲艺形式。达斯坦,维吾尔语意为叙事长诗,弹唱达斯坦的歌手被称为达斯坦奇(达斯坦艺人)。乌布力艾散出生在一个达斯坦奇世家,他是第五代传人。 “那时候在墨玉县,人们提到父亲麦麦...
查看更多
千里长淮“一条线”——“国宝”级花鼓灯艺术家陈敬芝
2015.04.13
人物
提起花鼓灯艺人家陈敬芝,淮河两岸的群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民谣传道:‘一条线’扭一扭,倒下九十九;‘一条线’回头看,起来一大半;看了‘一条线’,三天不吃饭;听了‘小蜜蜂’,无被可过冬。这是沿淮群众对陈敬芝花鼓灯表演艺术的由衷赞扬。 怀揣敬慕之心,今年盛夏,我在淮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高家胜和一级作曲、陈敬芝之子陈希望先生的带领下,专程赴安徽凤台采访了声名远播、和蔼可亲的陈敬芝先生。 我们知道,花鼓灯艺术是淮河流域...
查看更多
非遗
传承
人赤列:最后的拉萨喇嘛玛尼说唱艺人
2015.04.13
人物
赤列老人在仓姑寺茶馆为群众讲说喇嘛玛尼说唱艺术。 导读: 喇嘛玛尼作为西藏最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长期流行于拉萨、日喀则、山南一带。可惜的是,伴随着西藏现代化的进程,悠远的喇嘛玛尼说唱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而喇嘛玛尼的重要支派——拉萨喇嘛玛尼到如今只剩下了一个
传承
人,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赤列。 在拉萨的高楼大厦与汽车火车的鸣笛声中,赤列老人悠远的说唱似乎与这些相去甚远。但是,如果我们经过某个小巷或转经道,恰逢老人正在说唱,我们一定会停下脚...
查看更多
在刀刻中挥洒水墨情怀——访留青竹刻国家级代表性
传承
人徐秉方
2015.03.16
人物
徐秉方在雕刻 留青竹刻的国家级代表性
传承
人徐秉方珍藏着一只量米用的小竹筒,筒上刻有“二两”字样。这是徐秉方的竹刻处女作,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熏染,如今这只竹筒通体呈绛色,它记录着徐秉方竹刻技艺的成长历程,承载着他儿时艰辛生活的点滴记忆。徐秉方时不时地会把这竹筒拿出来把玩一番,为的是时刻提醒自己,不忘选择竹刻技艺的初衷。 生活中的徐秉方外表瘦弱,谦逊少言,但一聊起留青竹刻以及过往的那些人和事,就会感觉到他的骨子里有一股倔犟执著的秉性,犹...
查看更多
苗族芦笙制作的“最后守望人”——莫厌学
2015.01.30
人物
芦笙是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苗族最常用的一种乐器,在贵州各地的苗族村寨里,每逢节假日,苗族民众必定会举行芦笙会。因此,芦笙是苗族文化中的一个符号和象征,也是苗族民众的思想纽带和精神支柱。 贵州雷山县丹江镇排卡村的芦笙制作已有400多年历史,该村80户人家中就有12户是芦笙制作专业户,年加工芦笙超万支,产值30余万元,被誉为“芦笙制作第一村”。 今年63岁的苗族汉子莫厌学,是排卡村一名拥有国家级非遗第一批传统手工技艺
传承
人称号的艺师...
查看更多
“大家乌丙安”与“大家的乌丙安”
2015.01.30
人物
乌丙安(1929— ),蒙古族。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辽宁大学教授。著有《民间文学概论》、《民俗学丛话》、《中国民俗学》、《民俗学原理》、《民俗文化新论》、《中国民间信仰》、《神秘的萨满世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等专著。 得识乌丙安先生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校内各种讲座中,屡被先生的渊博学识和幽默自如的表述所吸引。后考入先生门下,从习民俗学。硕士生三年的光阴...
查看更多
拉萨堆绣唐卡
传承
人罗布 “绣”出来的美丽人生
2015.01.22
人物
导读: 堆绣唐卡,也叫剪贴布扎花唐卡,与酥油花、壁画并称为藏传佛教艺术“三绝”,是藏民族特有的民间手工和绘画技法相结合的造型艺术,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堆绣唐卡的制作方法,在西藏唐卡制作中独树一帜,讲究拼、缎、刺、绣、缝等,其画面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多变。目前,拉萨堆绣唐卡已经列入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拉萨堆绣唐卡的
传承
人,罗布在将近30年的学习创作中,制作完成了17幅200平方米左右的巨幅堆绣唐卡作品,以及80...
查看更多
1
30
31
32
33
34
45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