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专题报道
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发布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指出“鼓励拥有较强设计能力的企业、高校和相关单位到传统工艺项目集中地设立工作站,帮助当地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解决工艺难题,提高产品品质,培育品牌,拓展市场。” 为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自2016年3月起,文化和旅游部支持拥有较强设计能力的企业、高校、机构,先后设立了15个传统工艺工作站,2018年各地的工作站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绩。研培君将在近期推出系列...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在“精准扶贫”思想的首倡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绣、土家织锦、苗族银饰锻造等生产和市场基础较好的传统工艺资源十分丰富。为充分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中的助推作用,该州以全国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花垣县为重点,努力将丰富的非遗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于今年2月18日,在全州挂牌成立了首批10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我们的首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重点依托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设立在非遗扶贫工作基础较好的企业和合作社。”湘西土家族苗...
查看更多
论坛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以非遗为载体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从“非遗进校园”,到非遗讲座、纪录片、展会以及各类非遗体验类活动,非遗正在以一种更具普及性、参与性和互动性的面貌回归大众生活,受到社会广泛认可。 如何认识和梳理非遗,是非遗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但除了严谨的非遗学术研究,在高校开设具有通识课特点的非遗课程,对于增强青年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自信,培养非遗传承发展的兴趣人群和潜在从业人群...
查看更多
要闻
“非遗半月报”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在2018年推出的资讯类新专题。在这里,您可以通过1分钟阅读,快速了解半月来国内外有关非遗保护的重要新闻事件。最新非遗动态,我们为您梳理。 第32期:2019年4月1日—4月14日 本期信息一览: ▲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甘肃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 上海公布第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 香...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七弦为益友, 两耳是知音。 心静即声淡, 其间无古今。 4月9日,由中国乐器协会古琴学术委员会、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溧阳市人民政府主办,江苏省古琴学会、溧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承办的“美音自在溧阳”第三届“天目湖·古琴”音乐会在溧阳市文化艺术中心剧院隆重启幕。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裴旭、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戴珩、溧阳市市委书记蒋峰、市长徐华勤等领导,参加2...
查看更多
地方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已由福建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于2019年3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本条例自2019年6月1日起施行。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9年3月29日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调查和建立代表性项目名录 第三章 传承与传播 第四章 保护与利用 第五章...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作为新话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体现了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的文化保护理念,后来这一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吸收,才提出“非遗”这一新话语。“非遗”话语在2001年引入中国后,对非遗话语有一个认知与知识生产过程。非遗话语在中国的文化实践可分为三种话语类型,分别为非遗行政话语、非遗文化话语、非遗产业话语。在三种话语类型中,行政话语是中国非遗保护的主导话语模式,而文化话语既为民俗学发展提供全球化视野,也揭示了当下以传承人为代表的民众话语的失...
查看更多
要闻
考察团在湖南江永女书园参观 考察团参观瑶族古都千家峒 4月6日至12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广西、湖南、广东、贵州四省区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举办了“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湘、桂、粤、黔民族地区2019“三月三”节庆民间歌谣考察调研活动。 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吕军表示,此次考察调研活动让考察团成员得以深入了解古丝路湘、桂、粤、黔地区瑶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发展变化和传承人...
查看更多
交流培训活动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自东汉以来,延续至今近2000年。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 2019年3月30日,同济大学手工制纸技艺研修班18位中国传统手工制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制纸行业资深从业人员来到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手工造纸工坊,与研究院2018级古籍保护与修复专业硕士生进行现场抄纸等手工活动的展示与体验,并在座谈会上分享自己从事造纸的经历与...
查看更多
论坛
在我国流传至今的八大传统节日中,只有清明节兼具节日与节气的双重身份。从节气到节日,作为中华文化中历史渊源最为悠久的一个传统节日之一,“清明文化”的形成与历史流变有力地显示了东方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兼容并包、复杂多元的文化特色;而其能在中国流传千年,并在不断演进中葆有勃勃生机,跨越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民族的文化子系统,最终形成一个多元丰富的有机文化体系,也与其节日、节气文化中所内含的东方文化信仰、中华文化特色的高度融合性、凝聚力是分不开的,对生死的态度也深刻...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