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26   星期一   农历四月廿九   
搜索
地方新闻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编写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5册)正式出版。 自2015年起,非遗中心组织专业团队开展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的逐一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编撰完成《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这是第一本完整系统地介绍北京国家级、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书籍,涵括了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表现形态和文化价值,内容丰富详实,设计精心奇巧,兼具知识性、文献性和趣味性。《图典》按照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
查看更多
地方新闻
2月25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会议中审议通过了第六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相关扩展项目名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市有关部门完成了第六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评审,最终产生代表性项目及扩展项目共50个。 会议指出,要继续做好本市非遗调查,挖掘体现上海优秀历史文化、彰显上海城市精神的优秀非遗项目。要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保存,着力培育...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以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为目标,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着力在文物保护、非遗传承、古籍普查、法规建设和加强管理上下功夫,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 文物保护取得实效 1.基础工作扎实,基本摸清底数。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报告统计...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山西永济中和节“背冰”(摄影:李向东) 3月8日,国际妇女节,今年正好是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这些都家喻户晓;但你知道吗,在它前一天,二月初一,是中和节。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鲜为人知的古老节日。 “节应中和天地晴,繁弦叠鼓动高城。汉家分刺诸侯贵,一曲阳春江水清。”唐代陈羽的一首《和王中丞中和日》,向我们展示了唐代过中和节的盛况。中和节,起源于何时,在历史上又有着怎样的习俗活动呢...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2月28日,记者从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获悉,201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认真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 积极争取资金投入,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一是《关于贯彻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实施意见》(宁文发〔2018〕125号)出台,明确对列入自治区级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名录的项目予以适当支持,对符合条件的传统工艺...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一、龙舞概述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在全国多地分布,形式品种多样。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以数人集体祭龙求雨的文字;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记录中已有明确的有关舞龙求雨的记载;此后历朝历代的诗文中记录宫廷或民间舞龙的文字屡见不鲜。直至现在,龙舞仍是民间喜庆节令场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 龙舞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其道具造型、构图变化和动作套路。根据龙形道具扎制材料的不同,分为布龙、纱龙...
查看更多
新闻动态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将于3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做好文化生态保护区各项工作,2月21日至24日,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在北京举办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专题培训。各省区市文化和旅游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以及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单位和部相关直属单位的负责同志,共计百余人参加了培训。 从2007年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开始,我国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和实践工作已经走过十...
查看更多
新闻动态
为进一步推动非遗生产性保护、促进非遗保护传承,江西于2018年9月启动2019—2021年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研究基地、传承基地和传播基地申报工作。经过各地推荐、组织专家评审及公示等程序,江西近日确定并公布127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其中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60个、研究基地17个、传承基地21个、传播基地29个。 这些非遗基地涵盖面较广,包括高等学校(含高职)、科研院所、中小学(含中专、职高、技校)、企事业单位和...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23日,34岁的山西省吕梁市面塑传承人刘丽丽在蒸花馍的间隙,不时和微信好友互动。在刚刚结束的山西省第三届花馍艺术展上,她认识了许多来自中国各地的面塑传承人,随即组建了好友群。“每个地方特色不一,但目标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将这门技艺传承发扬。”作为较年轻的传承人,刘丽丽更觉自己身担重任。岚县面塑是岚县的代表性传统技艺,民间的婚丧嫁娶都有不同内容的面塑作品,从正月初一的“面花花”“面枣山”,到正月二十五的“点灯灯”,再到清明节的“蛇燕燕”“寒食食”,七月十五中元...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编者按 日前,《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正式公布,对非遗传承和保护、传播和发展提出多项新规,非遗传承和保护再次走进公众视野。 非遗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也是一个文化现象整体。它不只是一件件体现文化传统的产品或作品,更是可见、可参与的生活。当前非遗传承保护面临哪些挑战?如何让非遗技艺“活”起来,在活态传承中融入百姓生活?记者走近四位非遗技艺传承人,听他们讲述传承故事,启发新的思考...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