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7777)
机构
(4)
政策
(296)
资讯
(8793)
清单
(5305)
资源
(1085)
学术
(1842)
百科
(6)
其他
(44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姜志谦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1年12月生,浙江省江山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婺剧代表性
传承
人。1955年考入汤溪婺剧团,学演文武小生,后师从前辈艺人张新钱学演《火烧子都》等剧目,习得变脸技巧,用以表现人物情感变化。擅演《双阳公主》《双合印》《三请梨花》《悔姻缘》《火烧子都》等剧目。完整掌握“自然变脸”“抹脸”“吹脸”“扯脸”四种变脸技巧,通过变脸来展现剧中人物内心世界、情感变化,刻画人物性格。已将变脸技艺
传承
给毛向阳等人。
查看更多
吕金玲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50年5月生,安徽省蚌埠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戏代表性
传承
人。1970年被选调到花鼓剧团工作,师从淮北花鼓戏名角牛正印、李孔兰。1973年至1975年其主演的《新人骏马》三次进京演出,并参加国庆献演,由中国唱片社灌制唱片在全国发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十几家媒体发表评论文章及演出剧照。戏路宽,生、旦、丑俱佳,唱腔高亢昂扬,穿透力强,声情并茂,咬字吐词清晰,舞蹈功底深厚,塑造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如《回龙传》中的王华...
查看更多
周钦全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5年9月生,2013年4月去世,安徽省淮北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戏代表性
传承
人。1936年跟随老艺人张茂宣学唱淮北花鼓戏。1949年开始带徒授艺,培养学生五百余人,在
传承
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丰富了淮北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演戏四百多出,精通生、净行当,唱法调门独特,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表演技法有十大走、三十六中走、七十二小走、一百单八扑、九十二哆嗦。培养的学生张淑华、杨素华、黄淑荣、王秀梅等现已成为淮北花鼓戏骨干。多年来...
查看更多
迟秀云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7年9月生,安徽省广德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戏代表性
传承
人。国家二级演员。1954年进入广德县艺锋花鼓戏剧团,攻旦行。师从皖南花鼓戏第三代艺人张良谱,是新中国第一代皖南花鼓戏演员。在近五十年舞台生涯中,成功塑造了一批闪亮的艺术形象,形成了独特的声腔艺术风格。嗓音明丽,吐字清晰,行腔圆润;表演细腻,干净利索,富有节奏感。曾进京献演和参加苏、浙、沪、湘、鄂等省市巡回演出,获安徽省艺术节戏曲会演演员一等奖。代表作有《小尼姑下山...
查看更多
杨玉屏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55年12月生,安徽省郎溪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戏代表性
传承
人。自幼跟随祖父和父亲学戏,师从陈爱香,先攻小生,后转青衣,掌握了皖南花鼓戏特有的唱腔和人物的细腻表演。在塑造不同时代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不断锤炼,丰富传统唱腔,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表演风格和声腔特色。2004年参加“曹禺杯”全国小品小戏大赛,在现代戏《送瓜苗》中饰演秋莲,获全国一等奖。2004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皖南花鼓戏
传承
、传播工作,先后在宣城市中小学校设立兴趣班及专...
查看更多
杨建娥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5年5月生,湖南省常德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戏代表性
传承
人。国家二级导演。出身梨园世家,师从管宏湘。7岁学戏,随团演出,14岁成为台柱子,16岁开始兼任导演,共主演了百余个剧目,曾多次获省、市优秀青年演员奖。在鼎城区花鼓戏保护中心
传承
教唱常德花鼓戏的三大声腔等。每年参加常德花鼓戏展演活动、送戏下乡惠民演出。作品《尤二姐之死》《潘金莲裁衣》《捡菌子》被中国艺术研究院录像收藏。2013年至2015年
传承
恢复了多台大型传统花鼓戏...
查看更多
田爱云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1年9月生,山东省菏泽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夹弦代表性
传承
人。国家二级演员。师从燕丽君,主攻小生,兼演老旦。唱腔吸收了京剧、越剧等多剧种的旋律,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调门。音域宽广,演唱时声腔婉转,大口吐字与小嗓拖腔相结合。念白明快利落,表演细致入微,动作稳健、潇洒自如。代表作有《丝绒计》《盘妻索妻》《货郎翻箱》等。在《货郎翻箱》中饰演了一个小丑货郎,被电影《李双双》选为“戏中戏”,从此风靡大江南北。2002年办校招生,学生在首届...
查看更多
李京华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9年11月生,山东省菏泽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夹弦代表性
传承
人。1945年进入曹州洪艺班(亦称共艺班,后改为曹州新艺剧社)学习二夹弦表演,师从二夹弦第六代著名演员王文德。1951年随剧社进入新成立的菏泽专区二夹弦剧团,主攻闺门旦、花旦。继承二夹弦剧种的传统艺术风格,注重唱功,深入挖掘方言的通俗运用。行腔悠扬,自然流畅,快而不乱,慢而不断,悲不伤美,怒不伤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同时,注重博采众长,吸收其他剧种的优点,革新了...
查看更多
宋瑞桃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8年3月生,山东省菏泽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夹弦代表性
传承
人。6岁入戏班学习,师从二夹弦第六代传人马福勤,攻小生。1945年入曹州洪艺班。1951年随剧社进入菏泽专区二夹弦剧团,主演小生。1954年始饰演主角,逐渐成长为二夹弦著名演员之一。1959年随山东省柳子戏、二夹弦、柳腔联合演出团进京汇报演出,三进中南海,演出了《三拉房》《站花墙》《拴娃娃》等剧目。1979年赴北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
查看更多
吴天乙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8年12月生,福建省晋江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城戏代表性
传承
人。出身戏剧世家,自幼承继家学,7岁起随父亲吴万圣的戏班登台演出,并由父亲传授唱、念,后随陈一同习子功。1952年入泉音技术剧团,拜一代名角曾火成为师。熟悉打城戏的多个行当,表演基本功扎实,注重人物面部表情的把握,表演生动自如。代表作品《目连救母》2003年获第十二届亚洲仪式戏剧节“金小丑”奖。1990年自筹资金复办打城戏剧团,抢救剧目,培训演员,使处于濒危状态的打...
查看更多
1
697
698
699
700
701
1778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