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29   星期四   农历五月初三   
搜索
2021年度广东省“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征集活动获奖结果揭晓
地方新闻
近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省非遗工作站(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主办,南方报业天空城兴趣社区承办的2021年度广东省“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下面简称“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征集活动)正式公布获奖结果,东莞市文化馆选送的《从“非遗进校园”到“非遗在校园”——东莞市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案例》等10个案例获得精品案例奖,佛山市博物馆选送的《“佛博坊”之“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等10个案例获得优秀案例奖。 “非遗进校...
查看更多
【两会特刊】全国人大代表刘莉莉:​立足百姓生活 做好非遗传承
专题报道
在去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一级演员刘莉莉提交了一份《关于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线下传播渠道的建议》,得到文化和旅游部的详细答复。今年两会,她将持续关注这一话题,并就红色教育与文旅融合等提出新建议—— 我的思考:如何让非遗与时代同频共振 多年来,我一直坚守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第一线。山东省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每年都组织200余场文艺下乡活动,其中包括60场戏曲进校园活动...
查看更多
【两会特刊】北京市政协委员杨利慧:打造“大运河非遗之旅”, 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
专题报道
2019年,《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印发,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入快车道。如何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杨利慧一直关注的话题。“大运河北京段两岸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议对之发掘整合,打造一条北京的‘大运河非遗之旅’。”她说。 杨利慧介绍,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
查看更多
巴合多来提•木那孜力:口头文化的政策性保护与改善方略——以克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玛纳斯》为例
论坛
【摘要】作为口头文化遗产的传统史诗,在社会转型的当代语境中面临生存危机,亟需加强整理和保护。以《玛纳斯》为代表的柯尔克孜族史诗在政府实施的政策性保护措施下,在保护和传承两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传承队伍得到健全,老一辈传承人得到抢救性保护,年轻一代也加入史诗学习的行列;二是听众群体不断扩大,在自然听众和被动听众的共同参与下,史诗演述活动得以传承;三是演述语境得以重构,史诗演述场所和传承场所的创建、史诗演唱活动的举办和推广,保证了史诗的整体性保护和活...
查看更多
二十四节气,是一张能“听到”的课程表
节气资讯
植根于农耕文明的二十四节气,融汇着中国古人关于天文、历法、音律、养生的整全智慧,亦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伦理与美学精神,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然而,若论及二十四节气的现代传承与转化,我以为,中国节气文化的种子最应当柔软植入青少年的心灵。 在天地时空中重建教育时空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体系,亦是我们的先民仰观俯察的宇宙发现,更是“天-地-人”和谐...
查看更多
二十四节气,是一张能“听到”的课程表
论坛
植根于农耕文明的二十四节气,融汇着中国古人关于天文、历法、音律、养生的整全智慧,亦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伦理与美学精神,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然而,若论及二十四节气的现代传承与转化,我以为,中国节气文化的种子最应当柔软植入青少年的心灵。 在天地时空中重建教育时空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体系,亦是我们的先民仰观俯察的宇宙发现,更是“天-地-人”和谐...
查看更多
学习二十四节气,只记住节气歌还不够——节气教育 在土地上,在生活里
节气资讯
沈阳市沈河区朝阳一校学生学习画与“雨水”节气相关的花伞。(摄影:赵敬东/光明图片) 贵州,“雨水”节气春耕忙。新华社发 【教育沙龙】 访谈专家: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刘晓峰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连山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王德岩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教师 郭晨光 2022年2月4日,大年初四,立春,第2...
查看更多
学习二十四节气,只记住节气歌还不够——节气教育 在土地上,在生活里
专题报道
沈阳市沈河区朝阳一校学生学习画与“雨水”节气相关的花伞。(摄影:赵敬东/光明图片) 贵州,“雨水”节气春耕忙。新华社发 【教育沙龙】 访谈专家: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刘晓峰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连山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王德岩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教师 郭晨光 2022年2月4日,大年初四,立春,第2...
查看更多
萧放 席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基本特征与保护原则
论坛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是基于一定时间规律,由相对确定的空间场所中相应人群践行特定文化活动所构建的人、时空、文化实践彼此叠加的复合型遗产。它既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的属性,又有区别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的特性。通过时间视角、空间视角和社会关系视角阐释文化空间的基本特征:在时间视角下,呈现空间主题的动态传承性与时空复合的周期复现性;在空间视角下,呈现空间特色的地域风土性与空间场所的传统规制性;在社会关系视角下,呈现空间活动的组织规范性与活动空间的开...
查看更多
【两会代表履职记】 郑晓幸:解决“上热中温下冷”问题
专题报道
面对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发展机遇,进一步推动我国西部地区非遗工作高质量发展有哪些切入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郑晓幸,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加强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建议》,引发各界广泛关注,并得到文化和旅游部办复。今年他关注的重点涉及深化非遗传承人扶持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传承、推动非遗助力残疾人就业创业等多个层面—— 郑晓幸...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