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5   星期四   农历四月十八   立夏 立夏
搜索
马玉楼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4年6月生,山西省汾阳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晋剧代表性传承人。12岁入汾阳县鼓锋剧团跟随晋剧名角孙福娥学习,后调入太原新新剧团正式拜丁果仙为师,主攻须生。继承了“丁派”艺术的韵味和行腔方法,唱腔以悠长、稳健为特色,又将汾阳方言与河北方言相结合,形成恢宏刚劲、咬字清晰的晋剧念白,同时还擅长利用髯口、帽翅以及高底靴的舞台步法来刻画人物内心矛盾,丰富舞台表演形式。代表作品有《捉放曹》《杀惜》《四郎探母》《八件衣》《四进士》以及现代戏...
查看更多
程玉英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20年11月生,2015年5月去世,山西省平遥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晋剧代表性传承人。10岁拜晋剧艺人高文翰为师,先攻须生,后改青衣。16岁时,在师傅帮助下,对晋剧原有的“那一咦呀嗨”行腔进行改革,创造单用“嗨”字的“嗨嗨腔”,并使之在演唱中正式定型和程式化,形成独树一帜的程派声腔体系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带团演出,走遍山西乃至全国。代表作品有《蝴蝶杯》《武家坡》《火焰驹》《双官诰》《女中孝》《清风亭》《走山》《情探...
查看更多
田桂兰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1年2月生,山西省汾阳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晋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岁考入太原市人民晋剧团训练班,师从郭双喜(艺名水仙花),专攻花旦。16岁转入太原市戏曲学校深造。1959年调入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后又拜川剧名角阳友鹤、京剧大师尚小云为师,还接受过晋剧、汉剧、京剧、蒲剧名家亲传。擅长吸收各家所长,戏路宽广,尤以做工见长,在唱腔方面对晋剧“二音”唱法作出许多创造性的突破和运用。代表作有《打...
查看更多
余巧云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满族,1932年3月生,2019年6月去世,陕西省渭南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腔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10岁拜西安三意社演员吴立民为启蒙老师,学习秦腔旦角艺术。在遵循秦腔艺术规律的同时,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代表性剧目有《王宝钏》《铡美案》《三上桥》等。1991年,在西北五省(区)“太阳杯”民族戏曲邀请赛中演出秦腔《背舌》,获特别荣誉奖。1993年,陕西省文化厅将以余巧云为代表的秦腔表演艺术流派命名为“余派”。2003...
查看更多
吕明发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3年3月生,2014年1月去世,陕西省宝鸡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腔代表性传承人。1930年从艺,擅演关公戏,功底扎实,表演潇洒大方、干净利落,嗓音宽厚,行腔别致,韵味十足,在西府一带享有盛誉。此外,还擅长表演小红拳、鞭扫灯花等特技。1958年,在秦腔《王魁盘城》中饰演王魁,获宝鸡地区戏曲观摩会演表演类一等奖。1962年,在秦腔《斩颜良》中饰演关羽,被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戏剧家协会授予优秀演员奖。1978年,导演并主演眉户小戏...
查看更多
康少易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3年10月生,陕西省西安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腔代表性传承人。自幼随父学艺,受秦腔“活关公”王秉中、老生杨天易、武生徐抚民的悉心指点,并师从京剧教育家张小楼学习武生表演艺术,受益于尚派武生田中玉和京剧名家李万春的指点,还学习、掌握了南派武生张冀鹏武戏出手五绝的特技表演。主要演出剧目有《嘉兴府》《蜈蚣岭》《十八罗汉斗悟空》《金翅大鹏》等。1988年,在秦腔《伐子都》中饰演郑庄公,被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电视台授予百佳演员奖。200...
查看更多
肖玉玲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9年12月生,2017年4月去世,陕西省西安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腔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1952年考入西安市三意社学艺,20世纪50年代曾以扮演《五典坡》中的王宝钏、《白蛇传》中的白素贞等角色蜚声戏曲舞台。从艺近六十年来,在一百多部传统剧、现代剧中扮演主要角色。扮相秀丽端庄,嗓音激越委婉,表演细腻深邃,动作清逸洒脱,塑造了诸多栩栩如生的舞台艺术形象。尤其是1958年担任主要演员的秦腔《火焰驹》被拍成电影艺术片后,名声...
查看更多
李爱琴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9年4月生,陕西省西安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腔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1954年进入陕西省军区五一剧团(后更名为西安市五一剧团)。1956年,主演的《戚继光斩子》参加陕西省戏剧会演,获演员一等奖。嗓音浑厚,唱腔声情并茂,表演干净大方,擅长演小生戏,还能演须生、正旦和老旦等行当。小生戏有《周仁回府》,须生戏有《孙安动本》《生死碑》,正旦戏有《秦香莲》等。善于博采众长,为己所用,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1990年被评为...
查看更多
贠宗翰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0年1月生,2015年11月去世,陕西省咸阳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腔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1952年考入西安三意社,师承张朝鉴、李天堂、苏育民等艺术名家学习秦腔。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善于纵向继承,横向借鉴,表演潇洒稳健,行腔富有个性,韵味十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代表性剧目有《十五贯》《鱼腹山》《赵氏孤儿》《打镇台》等。多次进京参加全国戏曲调演。1993年,被评为陕西省秦腔十佳演员之一。为传承秦腔艺术,培养弟子丁...
查看更多
马友仙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4年4月生,陕西省合阳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腔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52年进入咸阳市大众剧团学艺,后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嗓音清脆响亮,演唱注重科学发声,韵味十足。在继承秦腔名家李正敏等老一辈艺术家演唱风格的同时,博采众长,勇于探索,形成了“风行水面,自然成纹”的演唱风格。主要演出剧目有《谢瑶环》《窦娥冤》《玉堂春》等。1994年,拍摄电视专题片《马友仙艺术集锦》。2018年被文化...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