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07   星期一   农历六月十三   
搜索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新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
要闻
近日,已有高校陆续官宣,表示教育部已发布《关于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并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更新。 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共有37个。具体名单如下:
查看更多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开展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工作的通知
通知公告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开展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区文化和旅游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建设,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市文化和旅游...
查看更多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开展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工作的通知
地方新闻
各区文化和旅游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建设,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市文化和旅游局将开展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查看更多
安徽不断健全四级非遗保护名录
专题报道
国家级非遗——安徽池州傩戏演员在展演。(摄影:张强) 从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安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国家级88项、省市县级6000余项;拥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19名、省市县级近8000名;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3个、省级非遗传习基地(传习所)87个、省级非遗教育传习基地30个。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安徽不断推进非遗传承保护,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不断...
查看更多
2020年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相关信息动态
专题报道
202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两大重要会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大会第8次会议以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5届会议。两次会议讨论的内容均呈现了近些年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框架下的一些新的变化,例如关于缔约国定期报告机制的改革、对《公约》列入机制的反思以及紧急情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等。本文将对以上提及的几点变化做一些简单梳理。 一、缔约国定期报告...
查看更多
内蒙古举办线上剪纸精品展
地方新闻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内蒙古剪纸学会、和林格尔剪纸学会春节、元宵节期间分四期在线上推出内蒙古剪纸精品展,共展出刘静兰、要红霞、段建珺、荣凤敏等50多名剪纸艺术家的作品120多件(套)。 中国剪纸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历史上多民族的融合,尤其是明清以来以走西口、闯关东等形成的人口大迁徙和文化碰撞,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各自传衍又相互融渗,呈现出一种蔚为壮观...
查看更多
程瑶:活态遗产的过程性保护——以代表作名录中饮食类非遗项目的保护措施为例
论坛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在当代的延续,因社区、群体和个人的共同实践而具有其活态性。这种活态性决定了非遗保护必须具备过程性的特点。基于此,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实现了范式转换,其中对“保护”(safeguarding)的定义即是一个包含九个环节的工作框架。为了理解这一框架下的非遗保护工作,文章选取代表作名录中饮食制备类的非遗项目的申报书,通过分析其中列举的保护措施,说明以“社区参与”为原则的过程性保护对于活态遗产...
查看更多
“中国年 湖南味”2021年湖南非遗元宵喜乐会在洋湖水街举行!
地方新闻
重拾民族记忆里的绚烂,展示文化遗产的瑰丽神奇,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源头根脉,传承湖湘风情的浪漫精彩。 为进一步增强中华传统节日的精神文化内涵,弘扬湖湘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湖南非遗与传统节日相融合,推进湖南非遗进旅游景区,营造欢乐喜庆、健康祥和的传统元宵佳节氛围,2021年2月26日元宵节当天,由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之“中国年 湖南味”2021年湖南非遗元宵...
查看更多
《木心墨魂:侗族掌墨师与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线上摄影展——第三单元《古老的技艺》
专题报道
今天上线的是《木心墨魂:侗族掌墨师与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线上摄影展的第三单元《古老的技艺》。 侗族建筑起源于距今约5000年的干栏式建筑,《魏书•卷一〇一•列传第八九》记载:古越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兰,干兰大小,随其家口之数”。“干兰”一词,亦作“干栏”,侗语意为“上面的房子”。侗族干栏不仅继承了我国南方古代干栏式建筑的古老的传统做法,而且善于汲取其他民族建筑的技艺,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代代工匠的传承与发展,创立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木构...
查看更多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文旅力量
专题报道
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支持建设的苗绣国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内景。 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干部深入贫困户调研。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扶贫集团驻酉阳车田乡清明村工作队指导发展的叶用枸杞产业喜获丰收。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派驻至河南省洛阳市嵩县车村镇天桥沟村任第一书记张军在村里的工作照。 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文化...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