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2   星期一   农历四月十五   立夏 立夏
搜索
云上湖南非遗馆开馆
地方新闻
7月17日,云上湖南非遗馆开馆暨湖南传统手工艺网上博览会准备工作推进会在长沙召开。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湖南省文物局局长陈远平出席会议,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湖南公共文旅云平台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云上湖南非遗馆效果图 工作推进会现场 扫码参观云上湖南非遗馆 为提升湖南非遗关注度、美誉度,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全国率先创建“云上湖南非遗馆...
查看更多
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
论坛
摘要:创新是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力保护的内在要求。手工艺人之创新的内在动力不是艺术发展的自律,而是行业竞争,是他律的压力。因而,在保护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中,应该充分重视传统手工艺行业的整体性保护,只有整个行业有活力,有竞争,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真正有生命力。与现代艺术的“背叛性创新”精神不同,传统手工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践行着“在传承中创新”的基本原则。它包含三个方面,其一,不离不弃本源,不为创新而远离日常生活需要。其二,在技艺上不断...
查看更多
河南焦作陈家沟:​太极拳打开新局面
资讯
河南省焦作市温县赵堡镇陈家沟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因为太极拳,这个村子成了功夫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地。曾经概不外传的太极功夫,如今敞开怀抱笑迎八方客。陈家沟人以拳会友、以拳为媒,把“太极拳”打进了生活,打开了一条走向小康生活的康庄大道。 新思想引领小康路 “以前陈家沟人虽练拳,但仅仅是为了个人强身健体。祖辈的规矩不允许我们去教拳挣钱,认为那是卖艺,自降身份。所以大部分村民只能依靠种地为生,收入单一,生活...
查看更多
河南焦作陈家沟:​太极拳打开新局面
专题报道
河南省焦作市温县赵堡镇陈家沟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因为太极拳,这个村子成了功夫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地。曾经概不外传的太极功夫,如今敞开怀抱笑迎八方客。陈家沟人以拳会友、以拳为媒,把“太极拳”打进了生活,打开了一条走向小康生活的康庄大道。 新思想引领小康路 “以前陈家沟人虽练拳,但仅仅是为了个人强身健体。祖辈的规矩不允许我们去教拳挣钱,认为那是卖艺,自降身份。所以大部分村民只能依靠种地为生,收入单一,生活...
查看更多
2020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数据分析报告正式发布
各地风采
2020年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开展了各种活动为大众带来了一场非遗盛宴。四川省2020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数据分析报告也于今日正式发布啦。2020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数据分析报告主要汇总了遗产日期间,四川省开展的“四川非遗购物节”及“云游·四川非遗”影像展各项数据,用数字让大家更直观、快捷的了解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四川省活动的开展情况,也更全面的了解四川非遗。
查看更多
2020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数据分析报告正式发布
地方新闻
2020年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开展了各种活动为大众带来了一场非遗盛宴。四川省2020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数据分析报告也于今日正式发布啦。2020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数据分析报告主要汇总了遗产日期间,四川省开展的“四川非遗购物节”及“云游·四川非遗”影像展各项数据,用数字让大家更直观、快捷的了解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四川省活动的开展情况,也更全面的了解四川非遗。
查看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与保护主体之解析
论坛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全人类、全社会卷入的公共文化事业,需要各方面主动扮演相应的角色、发挥各自的优势、承担特定的责任。把各个方面建构成积极有为的身份,就成为非遗保护的一项颇有建设价值的理论工作。其中,以“主体”身份看待相关的各个方面,是一项有益的尝试。界定非遗的主体与非遗保护的主体,实际上也是探索建立非遗保护这项公共文化事业的分工合作的身份框架。 关键词:非遗主体;非遗保护主体;民间文化;公共文化事业 从2004年全国...
查看更多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研究
论坛
摘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特征,借鉴吸收西方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根据中国具体国情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予以综合探讨,既关乎学理,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实践问题。从时间性上来说,应尊重区域历史文化发展脉络、贴近民众当下生活,在当代生活时间中维护传统的连续性;从空间性上而言,应基于文化空间的完整性、行政管理的有效性而划定合理边界,并鼓励在维护文化特色的同时促进交流互鉴。文化生态保护的核心是人,文化...
查看更多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历史演进
论坛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6月1日正式施行,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奠定了制度保障。作为文化遗产重要保护对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与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同等重要的社会地位,在某种程度上更是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产生的行为依托。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晚于物质文化遗产,但前者显然离不开后者的立法基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真正开启于20世纪90年代末,除了对国际动态的学习与借鉴,清末以来对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民俗文化...
查看更多
非遗进校园莫成“独角戏”
专题报道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很多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也走进了校园,用“进校园”的方式推广普及非遗项目,传承非遗精神。不可否认,“进校园”在工作思路上的正确性和宣传口径上的切合性,的确非常值得肯定和倡导,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在宣传非遗并确立非遗保护的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方面,成绩显而易见。 然而,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种围绕非遗保护的“进校园”实践及其宣传活动,依然主要停留在直观展示和舆论宣传的层面,较少或者说还没有全面系统地深入...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