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22   星期四   农历四月廿五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莆田市      十番音乐又称“十班”、“五对”等,因用丝、竹、革、木、金制作的10件乐器演奏而得名。这种音乐轻松活泼,节奏感强,音律和谐,悦耳动听,在我国福建、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广为流传。十番曲调大多来源于民间小调和哗牌(唢呐曲),同时也从戏曲、曲艺及歌曲曲调中吸取了不少养分,其演奏形式有坐奏、行奏、舞奏之分,演奏时一般由掌板者充当指挥。   黄石惠洋十音源远流长,有“闽中雅乐”、“太古遗音”之称,主要流传于福建省莆田...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遂昌县      十番音乐又称“十班”、“五对”等,因用丝、竹、革、木、金制作的10件乐器演奏而得名。这种音乐轻松活泼,节奏感强,音律和谐,悦耳动听,在我国福建、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广为流传。十番曲调大多来源于民间小调和哗牌(唢呐曲),同时也从戏曲、曲艺及歌曲曲调中吸取了不少养分,其演奏形式有坐奏、行奏、舞奏之分,演奏时一般由掌板者充当指挥。   遂昌昆曲十番以民间器乐演奏传统昆曲曲牌,是我国一种极具特色的器乐表演形式。它...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龙岩市      十番音乐又称“十班”、“五对”等,因用丝、竹、革、木、金制作的十件乐器演奏而得名。客家十番音乐是历代客家民间艺人传承的民间器乐曲,其乐曲标题多描绘大自然及客家人生活习俗情趣,如《碧水山涯》、《湖光柳色》、《好花圆月》、《梅兰菊竹》、《莺歌燕舞》等。此外,客家十番音乐还吸收了历代戏曲剧种中的曲段、唱段和曲艺作品等。   闽西客家十番乐队无论乐手的人数还是使用的乐器都没有严格的规定,一支十番乐队一般少则五到七...
查看更多
嵊州吹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嵊州市      嵊州吹打起源于民间的庙会活动。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嵊州就有“村民社赛”、庙会祭祀活动。千百年来世代相传,到明代中叶,境内村村有庙有祠堂,庙堂之中又有戏台。   1949年至20世纪80年代,嵊州民间音乐逐渐形成东西乡两大派系,西乡一派以长乐镇农民乐队为代表,在传承中逐渐形成锣鼓与吹奏相结合的演奏方式,其中“尖号”的吹奏方法,将吹气演奏改为吸气演奏,使得号声更加高亢激越,穿透力、传递力更强。这种吸气演...
查看更多
江南丝竹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及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的统称,因乐队主要使用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而得名。   明代嘉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戏曲音乐家在太仓南码头创制出昆曲水磨腔,当时由张野塘等组成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用工尺谱演奏。其后丝竹音乐基本由昆曲班社、堂名鼓手兼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专职演奏班社。至明代万历末年,新乐种“弦索”在吴中(苏州地区)形成,成为江南丝竹音乐...
查看更多
辽宁鼓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      辽宁鼓乐自古以来就十分盛行,曾对东北各地的鼓乐产生过深远影响。辽宁省辽阳市出土的汉魏时期古墓壁画中就有古代的鼓吹演奏图,并且题有“鼓吹演跌欢戏”六字。   辽宁鼓乐早期为笙管乐,明清时期加入了唢呐乐,清代中叶乐队定型并趋于成熟。从曲目上看,它保留了少部分唐宋曲牌,大部分则是元明南北曲和明清曲牌;从结构上看,鼓乐曲体十分严谨,每一类乐曲都有一定的结构模式,板数规定十分严格。特别是其中的汉曲、大牌子曲,有着明显的唐...
查看更多
辽宁鼓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      辽宁鼓乐自古以来就十分盛行,曾对东北各地的鼓乐产生过深远影响。辽宁省辽阳市出土的汉魏时期古墓壁画中就有古代的鼓吹演奏图,并且题有“鼓吹演跌欢戏”六字。   辽宁鼓乐早期为笙管乐,明清时期加入了唢呐乐,清代中叶乐队定型并趋于成熟。从曲目上看,它保留了少部分唐宋曲牌,大部分则是元明南北曲和明清曲牌;从结构上看,鼓乐曲体十分严谨,每一类乐曲都有一定的结构模式,板数规定十分严格。特别是其中的汉曲、大牌子曲,有着明显的唐...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茂县      羌笛是一种由两根长约15至20厘米、筒孔大小一致的竹管并在一起,用丝线缠绕,管头插着竹簧的民间竖吹乐器。它主要用于独奏,有十余首古老的曲牌,乐曲内容相当广泛,主要是传达羌族人的思念向往之情。   赤布苏、沙坝地区的羌笛是秦汉战乱年间由南迁的羌族人从西部地区带来的。据史料记载,西汉前,羌笛面上有四孔,公元1世纪时由音乐家京房加一高音按孔,成为五孔。东汉马融在《长笛赋》中曾有“近世双笛从羌起”的记述。发展到近代...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灵璧菠林喇叭流传在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尹集镇菠林村,是已故中国管乐大师周正玉等周氏族人为主的民间乐班创造的唢呐演奏艺术。唢呐,俗称“喇叭”,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和大喜大悲的情绪。该传统由波斯传入,在金、元时代,传到中原地区。周家班自清末创始以来发展至今,历经百余年沧桑。周姓直系有男女老幼乐手共计百余人,外姓徒众上千人,形成庞大的民间音乐族群。 灵璧菠林喇叭自清末形成以来,一直以曲牌丰富、彰显礼仪、盛传不衰而著名...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临县大唢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吹打音乐,也是山西省临县当地吹打行的主要乐器。它以口传心授的形式在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及其周边一带广为传承,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临县位于晋西吕梁西麓,东临离石,西隔黄河与陕北相望,南毗柳林,北倚群山与兴县接缘,境内沟壑纵横,是典型的黄土沟壑区。 临县大唢呐,音量高,穿透力强,音色厚重。它不仅吸纳了陕北大唢呐的粗犷、豪放,音色激亢等特点;还有晋川小唢呐的清秀明快、委婉细腻等鲜明特色,形成了排街则威武雄壮,座场即优雅婉转,喜则爽朗明快...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