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20   星期三   农历闰六月廿七   
搜索
阿兰·邓迪斯的“宏大理论”建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之实践理性
论坛
摘要:追求宏大理论抑或尊重地方性知识,是民俗学研究的“两极”。面对民俗学,特别是美国民俗学在当代的式微,阿兰·邓迪斯等学者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归于民俗学者专注经验材料的搜集与呈现,而未能有效建构超越日常实践的宏大理论。作为将理论建构与经验实证相结合的有益尝试,邓迪斯的民俗解析实践启发了民俗学者突破经验世界的局限,以寻找独立民俗现象的普遍意义,并为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及非遗内具之共享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解释框架和认识论范式。在此基础上,非物质文化...
查看更多
书讯:《遗产·空间·新制序: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论坛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教育部课题“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项目编号:12YJCZH198)结题成果。该成果主要探讨作为文化遗产、社区、人与社会交汇的重要空间——博物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构建的保护目标区域内,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如何应对非遗保护的挑战、更新“制序”,以促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目标的实现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 本书首先探讨博物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其次...
查看更多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史诗·格萨尔卷》再现艺术与艺术地再现
论坛
藏族史诗《格萨尔》的汉译是学界讨论已久并被人们期待、关注的课题。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青海省文联在搜集、整理《格萨尔》的同时,组织一批藏汉族专家和青年学者,开始汉译本的工作。当时一共翻译了28部,50多本,全部铅印成资料本,约有1000多万字,100万诗行。其中《丹玛青稞宗》《雪山水晶宗》等8部已于2011年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6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霍岭大战》上册,作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的献礼。这部书是...
查看更多
骆派京韵的传承力量——鼓曲名家陆倚琴的舞台生涯(上)
人物
妙曲清音何处寻 大明湖畔觅芳尘 《老残游记》传神韵 玉人绝调果超群 书坛上 古来多少高明客 谁如那 白妞雅韵震曲林 真是声传九天外 情动万人魂 骆派京韵大鼓唱段《白妞说书》是骆派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陆倚琴先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题材取自《老残游记》中的《明湖居听书》一回,描写的是鼓书艺人白妞清雅绝伦的演唱场景。这是一首反应现实生活的...
查看更多
上海市第六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公布
地方新闻
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六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31项)和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9项)。
查看更多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甘肃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地方新闻
4月1日,《甘肃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正式印发实施。这是甘肃省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颁布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对于推进甘肃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范有序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管理办法》共六章37条,分别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报与设立、总体规划、建设与管理等做出了明确规定。甘肃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
查看更多
“年画重回春节”:让年画走进现代生活——中国传统工艺振兴的路径探索
专题报道
在故宫召开的“年画重回春节”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 “中国年画创作营”聚集非遗传承人与设计师力量 中国手艺网与微信市场合作推出“年画重回春节”微信小游戏 采风团队在滩头“福美祥”年画作坊与传承人合影留念 天津杨柳青画社己亥猪年新年画作品《竹报平安》 九十三岁高龄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国家级传承人杨洛书在制作...
查看更多
湖南完成首批国家级非遗记录成果梳理和遴选
地方新闻
近日,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对全省22个民间文学、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记录成果进行了梳理和遴选,共采集成果538条,形成分析报告22篇。 经省非遗中心梳理、专家评审、省文化和旅游厅遴选等程序,精选了5个成果相对丰富、载体多样、要素全面、内容准确的项目列入我省《非遗记录工作首批推荐项目清单》,圆满完成了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记录成果梳理和遴选工作。 湖南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记录成果梳理和遴选工...
查看更多
借力市场出“深闺”,非遗开辟新天地
专题报道
近年来,在我国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新设计、新理念应运而生,传统非遗与当代设计的碰撞融合成为一种新风尚。 要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平衡,更要赋予非遗自给自足、自我更新的生命力。 非遗的活态传承离不开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消费者层面形成的驱动机制,同时也需要开发非遗资源的创意产品目标市场。 刺绣拼接的服饰、蜡染绘制的背包、年画主题游戏、戏剧演出直播……近年来,在我国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
查看更多
把握非遗保护传承的“理”与“趣”
论坛
非遗是人民群众一种生产生活方式的展现和表达,也是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和馈赠。万事万物依自然而发生、依自然而发展。多彩非遗通过那不带丝毫功利之心的指尖、心头,诉说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非遗要顺应时代、顺其自然不断向前传承发展,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非遗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现如今,“非遗+创意”等活动的频繁开展,一方面让非遗以多样形式和崭新面孔走向公众,另一方面又为创新、创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非遗+创意”立足点无疑是非遗,而非遗则是存...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