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22   星期五   农历闰六月廿九   
搜索
谚语(沪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闵行区      沪谚是我国几大著名的方言谚语之一。其中心流行区是上海的陈行,故也有人称其为“陈行谚语”。近代以来,第一部地方性谚语集《越谚》于1918年问世后,《沪谚》于1921年在上海出版,作为我国近代著名的民间谚语集,备受学界关注。内容涉及时政、修养、事理、社交、生活、乡土、生产、自然等大类,充满着历代当地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其编纂者胡祖德是上海浦东的陈行人,书中的两千多条谚语主要收集于陈行地区。陈行地区是上海...
查看更多
酉阳古歌
2018.12.14
酉阳古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酉阳古歌是巫傩师在祭祖崇拜,祈求丰产和驱邪还愿活动中吟诵的诗文,流传于地处湘、鄂、渝、黔交界处的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南方古文化在武陵山区延续和衍变的产物。古歌风格诡谲,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巫歌,是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汇。   酉阳古歌的内容分为神异类和生活类,其代表作有:风俗诗《藏身兴躲影》、《鸣锣会兵》;赞美诗《东岳齐天是齐王》、《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诀术诗...
查看更多
恰克恰克
2018.12.14
恰克恰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      维吾尔族“恰克恰克”,翻译成汉语为“笑话”,源于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是维吾尔族民间口头的一种讽刺文学形式,多在麦西莱甫、喜庆婚礼、朋友聚会、相互聊天、节庆假日等场合说趣。说趣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大部分情况是说趣者根据当时场合即席发挥。表演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传统的“拉提帕”,汉语意为“幽默故事”,即说趣者一个人为观众讲述短小精悍的幽默故事;另一种是说趣者之间的唇枪舌战,通过各种艺术手段达到...
查看更多
羌戈大战
2018.12.14
羌戈大战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汶川县      羌族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戈大战》是羌族的英雄史诗。史诗记述了一支羌族先民从西北高原南迁的历史进程中,与原住在岷江上游一带的“嘎”人(戈基人)之间的战争,并最终取得胜利,从而定居于此的历史。史诗反映了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羌戈大战》长达六百余行,由“序歌”、“羊皮鼓的来源”、“大雪山的来源”、“羌戈相遇”、“寻找神牛”、“羌戈大战”、“重建家园”7个部分组成。   史诗在叙述历史事件和描写战争场面...
查看更多
阿细先基
2018.12.14
阿细先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弥勒县      《阿细先基》,又名《阿细人的歌》,是彝族支系阿细人的创世史诗,口头流传于云南省弥勒县西山地区的阿细人聚居地。由于长诗是由艺人用阿细语创作并演唱,散落于民间,所以长期不被外界所知闻。20世纪40年代,经诗人光未然、语言学家袁家骅先后搜集整理出版,才得以广为外界所知。   诗篇全文约计2000行,由“引子”、“最古的时候”、“男女说合成一家”、“尾声”四部分组成。内容包括阿细人的神话传说(天地万物的起源、自然...
查看更多
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      叙事长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是哈尼族碧约人口传叙事长诗,流传于云南省滇南的哈尼族聚居地区,主要在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及红河州、玉溪市的哈尼族碧约人支系聚居的村寨中。   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是长诗中的两位青年,男为英雄智慧的化身,女为美丽纯真的代表。全诗分为“开头的歌”、“扎斯扎依”、“洛奇洛耶”、“赶街相会”、“秧田对歌”、“串门求亲”、“成家立...
查看更多
目瑙斋瓦
2018.12.14
目瑙斋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目瑙斋瓦》是景颇族的创世史诗。据有关专家研究,《目瑙斋瓦》最早滥觞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时期,是景颇族先民祭祀天神、太阳神的祭词,长8900行,分为六章。第一章讲述了天地万物的形成及人类的诞生。第二章讲述了景颇族的创世英雄宁贯杜率领天下豪杰改造天地,使土壤肥沃、庄稼生长的奋斗过程。第三章讲述大地洪水泛滥。第四章讲述宁贯杜寻找财富,娶龙女扎圣为妻。第五章讲述景颇族跳“目瑙纵歌”舞的来历。第六章讲述大...
查看更多
亚鲁王
2018.12.14
亚鲁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亚鲁王》是苗族的一部英雄史诗,长约两万六千余行,涉及古代人物一万余人,四百余个古苗语地名,二十余个古战场的细腻描述,至今口头传承于麻山苗族地区的三千多名歌师中。这部史诗,常在麻山一带苗族丧葬仪式中运用,它是对亡灵返回亚鲁王国时代历史的神圣唱诵。史诗的吟唱,用的是西部苗族语言,表现形式灵活多变。有时用叙事形式朗读吟唱,有时用道白形式问答,大量出现反复重叠和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以散文诗为主,歌唱的曲...
查看更多
密洛陀
2018.12.14
密洛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      《密洛陀》是瑶族(布努瑶)的一部创世史诗。密洛陀是人类的母神,她用风和气流创造了宇宙万物—山、川、平地、湖、海、森林及生物。她派儿子们射杀对人们施加淫威的太阳、月亮,斩除肆虐残暴的危害人类的凶猪、妖猴、魔虎。她教给人们如何认识阴险毒辣的坏人和做人的道德,引导布努人从黑暗走向光明。史诗表达了布努征服和改造大自然的愿望和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史诗还描写了在异族侵袭下举行的民族迁徙,走向荒山、密林的悲...
查看更多
陶克陶胡
2018.12.14
陶克陶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陶克陶胡》是产生于19世纪初的一种蒙古族说唱体民间文学,是民间艺人根据真人真事创编,以蒙古族长篇叙事琴书,即乌力格尔说唱为主,以民歌和多种传说、故事为内容的文学版本,至今仍在蒙古族聚居地区广为流传。   郭尔罗斯有着特色浓郁的民族文化。自古以来,游牧文化、渔猎文化、农耕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和渗透,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郭尔罗斯文化。浩如烟海的蒙古族民间文学在国内外都享有较高的荣誉,流传在郭尔...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