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10-08   星期三   农历八月十七   
搜索
刘永洪
2018.11.15
刘永洪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苗族,1936年生,贵州台江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古歌代表性传承人。刘永洪自少年起随母学艺,在社会生活实践和与其他歌师的相互学习中逐渐汲取了苗族古歌的精华,至18岁时已掌握了大量的歌谣,30岁就熟练掌握了苗族创世史诗(共12部古歌)及劳动生活歌、开亲歌、爱情叙事诗“仰欧瑟歌”“曲艺嘎百福情歌”等。刘永洪的唱腔深邃低回,古风盎然。他在歌场上的精彩对答颇得乡人好评。多年来,刘永洪在大小酒宴上对歌、在茶余饭后说唱交流数千场次,他的《开天辟地...
查看更多
王安江
2018.11.15
王安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苗族,1935年生,2010年去世,贵州台江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古歌代表性传承人。1968年,王安江开始学习苗族古歌,通过刻苦学习,佐以嗓音与记忆力的先天优势,形成了深情婉转、优美流畅的唱腔特点,具有明显的古风遗韵。他演唱的古歌语言生动,概括性强,富于哲理,耐人寻味。其内容多为酒宴上的对唱、劳动生活中的说唱以及茶余饭后的交流传唱。在数十年的表演与传授过程中,王安江深受苗族同胞尊重和好评。在演唱、传承的同时,王安江共搜集整理苗族古歌12...
查看更多
关于我们
2018.11.15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一、名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www.ihchina.cn) 二、定位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精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领导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
查看更多
最后的歌者:口头史诗的未来
论坛
摘要:21世纪伊始,许多口头史诗传统走向了终结,这其中也包括生活在中亚和西伯利亚地区的突厥语民族的史诗。如果最后一名传统史诗吟唱者也去世了,该怎么办?文章探讨了两个话题:一是通过新一代非传统史诗吟诵者来让史诗传统保持活力的努力措施,二是当可变的口头史诗转变为固定的“经典”时,活态口头传统向书面文学的转变。我所用到的事例引自不同的突厥语传统,比如卡拉卡尔帕克人、乌兹别克人和雅库特人的传统。以上这些传统均面临相同的境况,那就是他们最后一名传统史诗吟诵者均已过世...
查看更多
畲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蓝陈启:把消防知识编入山歌,唱入人心
人物
每当蓝陈启的歌声穿透畲族人的寨子,村民就会成群地围拢到她身边倾听,跟着哼,跟着唱。歌声里有畲族村民的生产生活,也有消防安全知识。 蓝陈启今年已经80岁了,而唱起歌来调门依旧高亢。这位被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街道双后岗村的村民誉为“歌王”的老人,把消防知识编进畲族民歌,唱进了村民心里。她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享有“浙江省民间艺术家”的荣誉。让蓝陈启感到最为骄傲的,是带有“消防”二字的“勋章”:她曾获得“浙江省...
查看更多
从刘基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象看民俗认同的地域性和传承性
论坛
摘要:刘基文化的传承发展及其表现形式是基于民俗认同,并由此体现出以地域认同为基础的传统传承机制,而其内在精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信仰和价值观体系;刘基文化的“遗产化”行为说明在国家层面民俗认同如何被用来构建和维系国家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从“刘基文化”形成初期的民俗认同实践,再到当前的“非遗化”,其进程体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自愈机制”。在论证此逻辑过程中,作者界定说明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信仰与价值观体系”,及“核心认同符号”和“生命力”等概念。作者简介:张举文...
查看更多
【译介】克罗地亚东部的贝恰拉兹歌唱表演+仪式美食传统凯斯凯克
资讯
编者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将在以往译介工作基础上,继续开展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非遗名录项目内容的翻译介绍,每期更新两个项目。本专题项目简介译文仅供广大读者参考使用,不妥之处,欢迎留言指正。 译介项目十一 克罗地亚东部的贝恰拉兹歌唱表演 Bećarac singing and playing from Eastern Croatia...
查看更多
版权与免责声明
单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版权声明 (一)本网内除国家颁布的法律文件,注明转载于其他媒体和有明确署名的信息之外,凡注明“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或带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内容,以及网站版式、网页设计等,著作权均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事先书面授权,均不得将...
查看更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国内机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是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于2006年9月26日由原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同意“中国艺术研究院加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子”而设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机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承担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具体工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政策咨询,组织全国范围内非遗普查工作的开展,指导保护计划的实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举办学术研讨、展览...
查看更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国家”叙事
论坛
摘要:当下的时代背景和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向,让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处于“封闭与开放”的双重节奏中,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是碎片化的文化事象,而是有着与中国社会文化延续同步的体系性。基于此,笔者梳理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历史与文化叙事,并借用“文化中国”的概念,展示出“国家”叙事如何通过历史、地缘和文化的表述,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被延续、解构和重构。与此同时,本文也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与复兴,对于当代构建“国家”叙事...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