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阿尼玛卿雪山传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      阿尼玛卿雪山,藏语称“玛卿岗日”,海拔6282米,系昆仑山支脉,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西北部。雪山山势巍峨磅礴、冰峰雄峙,山色壮丽。在藏民心目中,阿尼玛卿雪山是雪域藏区二十一座神圣雪山中的一座,是世界九尊神山之一(九位开天辟地造化神之一),也是观音菩萨的魂山,雪域藏区护法神和格萨尔大王的寄魂神。“阿尼玛卿”的字面意思是为“祖先大玛神”。   阿尼玛卿神话的内容,主要是将山人格化,以英雄的形...
查看更多
锡伯族民间故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沈阳市      以口头形态流传的锡伯族民间故事,是极其珍贵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锡伯族民间故事中的长篇故事,反映了锡伯族从鲜卑先民到拓跋珪时代的氏族部落社会以来的历史发展进程,糅合了东北地域与锡伯族民俗的奇特场景,折射着锡伯族先民社会的史实与状况,展现了民族心理的嬗变过程。   锡伯族民间故事具有其他类锡伯族文学无法企及的特殊价值,填补了锡伯族文学史上没有系统和深刻地反映民族历史之作品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
查看更多
嘉黎民间故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嘉黎县      自古以来藏北儿女以其勤劳和智慧耕耘在这片高原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而藏族游牧口头文学是其中最为灿烂的一页。伴随藏族先民开拓青藏高原的那一刻起,藏族游牧口头文学便应运而生了,它把祖先的智慧、经验和喜怒哀乐代代相传,成为与天地神鬼、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遗传基因,融入血液,融入游牧民族的内心深处,成为了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存哲学。   嘉黎藏族民间故事比较著名的有《悲琼》、《上方的日昔日嘎和下...
查看更多
海洋动物故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洞头县      海洋动物故事,是以海洋动物为主人公的民间故事,在我国动物故事中是一个特殊的门类,独具特色。海洋动物故事在洞头的形成和传播,至少有近二百年的历史。洞头列岛的移民,分别来自福建南部和温州地区周边县,洞头是闽南文化和东瓯文化的交融地,洞头渔场是浙江省第二大渔场。特殊的历史渊源和地理优势,使得洞头海洋动物故事得以产生和传播。   洞头海洋动物故事的代表性传承人是陈懿琛,他生于1904年。目前,能讲述此类故事的老人...
查看更多
土家族哭嫁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永顺县      土家族哭嫁歌,是土家族妇女在婚礼仪式中演唱的一种叙事加抒情的长歌。哭嫁歌流布于湘、鄂、渝、黔等省市的土家族聚居地区,而湘西古丈县是以土家语演唱哭嫁歌的主要地区之一。   土家族哭嫁歌,历史悠久。清代改土归流后,“兴哭”、“哭发”作为土家族婚俗的主要内容而盛行。清代诗人的许多《竹枝词》是这种礼俗盛行的佐证。   在古丈,土家族哭嫁歌的演唱,由哭开声、哭爹娘、哭哥嫂、哭姊妹、哭亲属五个程序组成。母女对哭是...
查看更多
土家族哭嫁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永顺县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是以土家语言演唱的长篇民间叙事歌谣,主要流布于云贵高原余脉武陵山区、湘、鄂、渝、黔等省市土家族聚居地。“哭嫁”是土家族婚嫁礼仪程序中的一种重要礼俗,演唱哭嫁歌与“哭嫁”程序同步。用哭声来庆贺女孩子出嫁,体现了土家族独特的文化意识。哭嫁歌又称“十姊妹 歌”。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历史悠久,明末清初十分盛行,清代土家族诗人彭秋谭记载说:“十姊妹歌,恋亲恩,伤别离,歌为曼声,甚哀,泪随声下,是...
查看更多
坡芽情歌
2018.12.14
坡芽情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富宁县      坡芽情歌是一部由81个图画符号记录在土布上的爱情民歌集,壮族语称“布瓦吩”,意为“把花纹图案画在土布上的山歌”(现在当地群众称其为“坡芽歌书”),主要流传于以云南省富宁县的六益、者宁,归朝的那贯、老街三寨,者桑乡的百比,以及花甲乡等地的壮族村寨,而以剥隘镇坡芽村为中心。图画符号有月、星、树、稻谷、犁、斧、禽、马、人、衣、鸟、房屋、枫叶等,简单质朴。每一个图画符号代表一首情歌或同一类情歌。歌手只要一看图画符号就...
查看更多
祝赞词
2018.12.14
祝赞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      祝赞词(伊茹勒)是蒙古族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礼仪,但并非一定要在隆重的场合才使用,即使在一般交往中,彼此问候,并相互致以美好祝愿,也是蒙古人的日常礼仪。按蒙古人习俗,致祝词要分场合和对象。在不同场合,或对不同对象,致祝词内容也不相同。诸如在搭建新蒙古包、做毛毡、狩猎、嫁娶等场合都要吟诵喜庆的祝词和演唱美好的赞歌。   祝赞词是以朗诵诗形式出现的蒙古族特有的文艺形式。自古在蒙古族民间流传,分布广...
查看更多
祝赞词
2018.12.14
祝赞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湖县      新疆蒙古族祝赞词是蒙古族民间文学所特有的“礼俗文学”。从广义上还可包括传统祭祀词、召唤词、祈祷词、祭酒词等等。作为民俗事象,祝赞词一般被运用于重大庆典、日常礼仪往来和生日、诞辰以及具有重要意义的喜庆活动。   在新疆,祝赞词主要流传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及其周边的和静县、和硕县、焉耆县、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丰县等蒙古族聚居的地方。随着历史的发展,祝赞词已成为卫拉特蒙古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礼...
查看更多
祝赞词
2018.12.14
祝赞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祝赞词是我国北方蒙古游牧民族传统的民间文学形式。包括祝词和赞词,统称为“祝赞词”。   新疆蒙古族祝赞词分布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阿尔泰地区、哈密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等地区的25个县卫拉特蒙古族牧民中广泛流传。和布克赛尔自治县是祝赞词流传的重要地区之一。   祝赞词最初产生于劳动,是蒙古族猎户、牧民集体的口头创作作品。古老的祝...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