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寿宁北路戏
2018.12.14
寿宁北路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寿宁县      北路戏俗称福建乱弹、横哨戏,是清代中叶传入福建的乱弹与当地民间戏曲融合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声腔剧种,曾流行于闽北、闽中及闽东等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代表清代乱弹声腔的珍稀剧种。乱弹进入福建后产生了上路班、下路班、北路班、南路班等戏班,其中以北路班最为强盛,其他各路戏班相继解散后,北路班仍活跃在闽东北一带,北路戏即由此而得名。   北路戏的唱腔除极少数具有高腔曲牌体特征外,大多数均属板腔体,曲调旋律优...
查看更多
西秦戏
2018.12.14
西秦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海丰县      西秦戏又称乱弹戏,流行于广东海丰、陆丰、潮汕和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明代西北地区的西秦腔流入海陆丰,与地方民间艺术结合,至清初形成西秦戏。   西秦戏的音乐唱腔为齐言对偶句的板式变化体,曲调有正线、西皮、二簧、小调四类。正线是西秦戏的主要声腔,又分二方、平板、梆子三种。西秦戏唱、白沿用中州音韵,男女异声同调,男唱真嗓,女唱假嗓。乐队分“文畔”、“武畔”两种,“文畔”使用头弦、二弦、三弦、月琴、唢呐、号头等乐...
查看更多
高甲戏
2018.12.14
高甲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厦门市      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名弋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流行于福建省闽南方言地区和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聚居地。高甲戏孕育于明末清初,早期只是在民间乐曲伴奏下作即兴的化装表演,后来发展成专业戏班,主要演宋江故事,被称为宋江戏。清代中叶,宋江戏吸收了其他艺术门类的表演形式,发展成有文有武的合兴戏;清末又吸收徽剧、昆腔、弋阳腔和京剧的艺术因素,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闽南地方戏曲剧种高甲戏。   高甲...
查看更多
高甲戏
2018.12.14
高甲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泉州市      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名弋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流行于福建省闽南方言地区和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聚居地。高甲戏孕育于明末清初,早期只是在民间乐曲伴奏下作即兴的化装表演,后来发展成专业戏班,主要演宋江故事,被称为宋江戏。清代中叶,宋江戏吸收了其他艺术门类的表演形式,发展成有文有武的合兴戏;清末又吸收徽剧、昆腔、弋阳腔和京剧的艺术因素,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闽南地方戏曲剧种高甲戏。   高甲...
查看更多
高甲戏(柯派)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晋江市      高甲戏旧称“戈甲戏”、“九甲戏”,是福建五大剧种之一。它孕育于明末清初,早期称“宋江仔”、“宋江戏”,清末始出现“高甲戏”之名。   高甲戏的脚色体制中,以丑行表演最具特色,吸引力最强,影响也最大。一代名丑柯贤溪以独具一格的表演艺术活跃在舞台上近一个世纪,征服了几代观众,开创了高甲戏艺术的新纪元。   柯派高甲戏的丑行有男女丑之分,男丑包括破衫丑、公子丑、傀儡丑、服丑、家丁丑等,女丑可由男角扮演,别具...
查看更多
碗碗腔(孝义碗碗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孝义市      孝义市位于山西省境内吕梁山脉中段东麓,晋中盆地西南隅。孝义碗碗腔流传在孝义市及周围市县。   孝义碗碗腔有两种声腔:皮腔和碗碗腔。两种声腔均来自孝义皮影戏,即纸窗皮影唱皮腔及纱窗皮影唱碗碗腔。皮腔的渊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形成于北宋时期,一说形成于战国时期。皮腔因主要以唢呐为伴奏乐器,故亦称“吹腔”。有专家认为孝义吹腔是中国戏曲古老的声腔之一。   皮腔唱腔有两种形态:一种为四句体,“起承转合”结构,艺人...
查看更多
碗碗腔(曲沃碗碗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曲沃县      碗碗腔因主要击节乐器为小铜碗而得名,又因领奏乐器月琴旧称“阮咸”,故又称“阮儿腔”。曲沃碗碗腔是清乾隆年间由陕西皮影戏艺人传入曲沃的,经二百余年的传承发展,于清末民初达到鼎盛。其特点是:以月琴伴唱,铜碗间音,堂鼓提气;表演以声传情,以乐传神,唱白并茂,以唱制胜。其代表剧目有《昭君出塞》、《六月雪》、《困铜台》、《双报恩》等。   1960年,曲沃县碗碗腔剧团成立。半个世纪以来,曲沃县碗碗腔代代传人,继承发...
查看更多
四平调
2018.12.14
四平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濮阳市      四平调是由苏北花鼓演变而成的,在民间曾有“四拼调”的俗称,1930年左右由化装演唱演变为登台着戏装演唱。   四平调以花鼓为基础,同时又大量吸收了其他姊妹剧种的艺术营养,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点的艺术风格。女声在质朴之中不失委婉俏丽,男声则高昂豪放、刚柔兼备,保留着较强的说唱特征。   四平调流布范围较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相互接壤地区均为它的活动范围,河南目前还有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和濮阳市范县四平调...
查看更多
四平调
2018.12.14
四平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商丘市      四平调是由苏北花鼓演变而成的,在民间曾有“四拼调”的俗称,1930年左右由化装演唱演变为登台着戏装演唱。   四平调以花鼓为基础,同时又大量吸收了其他姊妹剧种的艺术营养,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点的艺术风格。女声在质朴之中不失委婉俏丽,男声则高昂豪放、刚柔兼备,保留着较强的说唱特征。   四平调流布范围较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相互接壤地区均为它的活动范围,河南目前还有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和濮阳市范县四平调...
查看更多
四平调
2018.12.14
四平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金乡县      淮北花鼓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流行于皖北、苏北、豫东北和鲁西南地区。清代花鼓戏屡遭禁演,为了生存,艺人们将之易名为“文明花鼓”、“花鼓叮当”。后又以花鼓戏《平调》板式为基础,吸收评剧、豫剧及京剧的部分唱腔,加上弦乐伴奏,形成“四拼调”。因其唱腔四平八稳,四句旋律一合,故又改称“四平调”。淮北花鼓由此演变成四平调,结束了地摊演唱生涯,搬上舞台演出。四平调以善唱而闻名,身段表演自成一体,演出时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