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7   星期六   农历四月二十   谷雨 谷雨
搜索
中式服装制作技艺(培罗蒙奉帮裁缝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黄浦区      奉帮裁缝是20世纪初形成于上海的一个裁缝帮派,以制作精工男服(西装、中山装、大衣等)著称,它们改变了中国传统男服宽衣博带的形式,在功能和审美上都更贴近都市生活,奉帮裁缝是海派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近代服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最初奉帮裁缝是在码头、外轮为洋人服务的,为区别于做传统中式服装的“本帮裁缝”,人们称之为“红帮裁缝”,其中,以宁波奉化籍人居多,故又称之为“奉帮裁缝”。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
查看更多
中式服装制作技艺(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静安区      旗袍源于清代旗女之袍,辛亥革命后,满族旗袍多被旗女弃用。20世纪20年代后才略有恢复。但这时的旗袍在款式、裁剪方式、穿着对象上都产生了质的变化,因发生在中西服饰文化交汇的上海,故又称之为“海派旗袍”。海派旗袍吸收西式裁剪方法,开身、收腰,均表现女性体态曲线。同时,海派旗袍已从传统的贵族旗女袍服演变为平民化的女性时装。   龙凤旗袍是海派旗袍的精华,是沪上海派旗袍手工制作工艺的正宗传承者,至今仍保持海派旗袍...
查看更多
中式服装制作技艺(亨生奉帮裁缝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静安区      亨生奉帮裁缝技艺奉帮裁缝起源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道光元年(1821),“福昌”奉帮裁缝店在上海诞生,以后,又有“王荣泰”(1891)、“和昌”(1896)、“荣昌祥”(1910)等奉帮裁缝店相继开张。直至今日,奉帮裁缝为中国服饰文化的形成和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   “亨生”是奉帮裁缝徐继生在1929年创立的,后其长子徐馀章继承父业。徐氏父子不断创新,形成奉帮特色。历史上曾因...
查看更多
中式服装制作技艺(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是以手工制作中国式传统服装的独特技艺。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传承于1897年创立在杭州湖墅宝庆桥新码头的金德富成衣铺。传承人翁泰校师从金德富,学成以后,遂在杭州吴山路27号开设振兴祥成衣铺。其高超的制作技艺自成体系,历经几代传承至今。1956年公私合营后,更名为“利民中式服装供销生产合作社”,振兴祥作为企业商标一直沿用至今。百余年来,振兴祥吸收和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服饰文化精髓,形成了...
查看更多
铅锡刻镂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荆州市      铅锡刻镂技艺是荆州敖氏家族用于制作、复制古代青铜器的一种制模技艺。该技艺在敖氏家族世代相传,家谱记载已过五代。   铅锡刻镂技艺的独特之处在于制作、复制古代青铜器纹饰的精细和纹饰的流畅自如,用铅锡刻镂技艺铸造出的青铜器纹饰造型与出土的古代青铜器极为相似。   该技艺利用铅锡的独特性能,在设计图样上,通过打击、扭曲、编织、挤压、刻镂等手法,把平面纹饰和立体、扭曲、镂空等造型结合起来,把器物形状和动物形态...
查看更多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石屏县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始创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为云南省石屏县岳家湾村抗金名将岳飞后裔岳永兄弟特创,历来为岳氏独家经营。   历史上,乌铜走银曾与北京景泰蓝齐名,并称“天下铜艺双绝”。乌铜走银是以铜、金等贵金属为原料,按一定比例熔化后做成坯,在坯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金)走入细密的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再用祖传工艺使底铜变成乌黑色,透出银(金)纹图案,呈现出黑白(黄)分明的装饰...
查看更多
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湟中县      湟中银铜器加工工艺已有一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它可分为银器和铜器两种加工工艺。银器加工工艺素以形薄、光亮、轻柔、质纯等特点著称,以加工精美而见长,深受各族群众喜爱。由于受佛教文化影响,艺人们常用“八吉祥徽”(宝伞、金鱼、宝瓶、胜利幢、法轮、吉祥结、右旋海螺、妙莲)和曼陀罗、妙翅鸟、龙、凤、雄狮、怪兽、祥云、宝焰等作为装饰图案。全县加工作坊三十余家,其代表艺人有何生寿(省一级工艺美术师)、何满、何云等。   铜...
查看更多
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故宫博物院      中国传统青铜器修复、复制技术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出现,并不断延续。明清两代大规模仿制古铜器,中国传统的青铜器修复行业在此时确立了四大流派:北京派、西安派、苏州派和潍坊派。其中北京派影响比较大,先后出现了一批名师高徒,技术上自成一体。   1952年,以京派赵振茂为首的青铜器修复专家进入故宫博物院开始利用传统工艺修复、复制青铜器文物。这些专家还包括长期从事青铜器修复、复制的京派传人赵同仁、李会生、孟海泉及景德泉...
查看更多
国画颜料制作技艺(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苏州市      苏州姜思序堂国画颜料、书画印泥,是具有我国民族风格的传统文化用品,在中国文房“四宝”中享有特殊盛誉。   明清以来,苏州吴门画派名人辈出,传统中国画颜料的需求增大。明末清初,阊门都亭桥开出了一家制作传统颜料的姜氏“思序堂”店铺。由于其品种较全,选料讲究,研漂精细,制造精良,近代任伯年、吴昌硕、徐悲鸿、齐白石等著名画家不少传世名画上运用的颜料,多出于姜思序堂的乳钵之中。   姜思序堂国画颜料的生产原料可...
查看更多
藏族矿植物颜料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在西藏,制作和应用矿植物绘画颜料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自古以来,藏族绘画所用颜料都是从雪域高原本地的矿植物中提取。藏传颜料依靠其特有的千年不变的性能,用这些材料绘制的作品遍及以布达拉宫、古格王朝遗址等为代表的西藏全境的寺庙、古建筑里,虽经千年风吹日晒和岁月的侵蚀,却仍能完好保存。   藏传矿植物颜料色彩艳丽厚重,不褪色;植物颜料色泽纯正,耐光耐热,适用于寺庙的壁画、佛像和庙宇、房屋装修,尤其适合长期...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