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0   星期六   农历四月十三   立夏 立夏
搜索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朱养心传统膏药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朱养心传统膏药制作技艺是骨伤科外用敷贴的传统硬黑膏药制作技术,因其研制的膏药疗效显著而名震江南,是我国传统制药技术中的佼佼者。其创始人朱养心于明天启年间在古杭城胥山(今吴山)脚下开设“朱养心药室”(原称“日生堂”),专门从事骨伤科治疗,影响遍及江、浙、沪及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国家,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   朱养心传统膏药目前尚保留的主打产品有朱氏狗皮膏、万灵五香膏、五香伤膏、童禄膏、消炎红膏药、清凉膏等,尤...
查看更多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漳州片仔癀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漳州市      片仔癀始创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明世宗的一位御医因不满朝廷,逃离京城,辗转到福建漳州,隐姓埋名,在漳州东郊璞山岩寺出家为僧并悬壶济世,用宫廷配方及独特工艺精制出既可外敷、又可内服的药锭。因其疗效显著,切一小片即可消肿退癀(“癀”是闽南方言,意为热毒肿痛),故名“片仔癀”,具有消炎、解毒、镇痛等功能,主治范围也由外科疮疡而扩大到治疗肝胆疾患。数百...
查看更多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马应龙眼药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马应龙传统制药技艺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河北定州,历经14代人的传承,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当初,创始人马金堂潜心研究,摸索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制药技艺,制成眼药。历经清朝、民国时期的砥砺发展,新中国成立时,马应龙第十三代传人马惠民任马应龙制药厂(后改名为“武汉第三制药厂”)厂长,在古方验方的基础上遵循传统制药技艺,生产眼药、痔疮药等多种药品。1995年,武汉第三制药厂更名为“马应龙药业股份集团有...
查看更多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夏氏丹药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京山县      炼丹术是古人为求“长生不老”而炼制丹药的方术。中国炼丹活动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期,在中医传统制剂基础上将药物加温升华发展为炼丹术。炼丹术所制成的药物有外用和内服两种。外用者至今还很有医疗价值,内服则由于其毒性较大而逐渐被淘汰。   炼丹一直被披上神秘色彩,其实验方术大多失传,然而在湖北,以夏大中、夏小中为代表性传人的夏氏家族至今却仍延续着这一古老的制药方法,通过烧炼矿物类药物以制造“白降丹”。夏氏炼...
查看更多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保滋堂保婴丹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医药行业协会      保滋堂创立于清康熙八年(1669),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商务部首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创始人潘务庵本着以诚信立业的理念,根据民间验方首创保滋堂保婴丹,成为治疗小儿急惊风的良药,并传承至今,远销海外。   保婴丹的处方由26味药组成,虽命名为“丹”,实际上却是散剂,特别适合治疗小儿急惊风等疾病。   由于保滋堂保婴丹坚持尊古、继承的中医制药理念,从组方、药效、剂型乃至包装,都一丝不苟,尊用...
查看更多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博罗县      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是以岭南地区特殊地理、气候环境为背景,采集多种地产药材,经过蒸馏、过滤、配制等工艺而制作的一种疗效显著的多用途油剂。它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罗浮山道家医药为源头,以岭南医药学为特色,其制成品百草油在岭南地区和海外华人中被广泛应用。   百草油处方来源于晋代医药学家葛洪。他针对罗浮山森林茂密、空气潮湿、瘴气密布的特点,采集罗浮山多种名贵草药,炼成百草油,解除民众疾苦。明代罗浮山黄龙观道士...
查看更多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桐君阁传统丸剂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南岸区      桐君阁创办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百年来,历代桐君阁人秉承“仁心仁术”、“草木皆春”的职业道德观,以“君子自重,蹈矩循规;业精于勤,象仪畏威”的店规古训规范员工言行。其独特的中成药制作工艺,师徒相传,精选药材、遵古炮炙、循方制药、追求疗效,药真价实,诚信经营。从最初的“前门开店、后门制药”的小作坊,逐步发展成为现已能生产12种剂型、250个品种的包括内服、外用,门类齐全的中成药生产经营企业。民间称颂...
查看更多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同仁堂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作为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主要流传于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传统老字号北京同仁堂。同仁堂安宫牛黄丸目前销往全国及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香港和东南亚国家销量持续上升。 1669年,同仁堂创建于北京,是京城著名的老字号,安宫牛黄丸是其代表产品。同仁堂将自身的制药工艺和清宫御药房制药标准、传统中医药文化和中华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安宫牛黄丸选用“上等、纯洁、地道”药材。上等,指按同仁堂传统中药材性状鉴别方法,确认药材是优...
查看更多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达仁堂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天津达仁堂。达仁堂由乐达仁创立于1912年,初期曾在上海、汉口设立分号。1914年,天津创办“京都达仁堂乐家老药铺”,转年又建立达仁堂制药厂。1917年后在中国18个重要商埠开设了达仁堂分号。2004年,达仁堂制药厂整体搬迁,落户天津现代中药产业园。如今达仁堂蜜丸产品覆盖全国各地,并远销欧美、日本及东南亚各国。 达仁堂安宫牛黄丸以牛黄、麝香、珍珠、冰片、郁金、朱砂、雄黄、黄连、黄芩、栀子等多种名贵药材组成,具有清热解毒,镇...
查看更多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隆顺榕卫药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隆顺榕卫药制作技艺是在继承中医理论、汲取民间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特殊理念和丰富实践的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它起源于天津隆顺榕药局(后更名为“隆顺榕药庄”),后随其在营口、上海、香港、广州、台湾等重要商埠的分庄流布各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卫药销往全国并出口日本、美国和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及地区。 隆顺榕卫药制作技艺的精髓在于“猛(峻)、快、便、廉”。“猛(峻)”指敢于投料、用药量足;“快”指药物起效快;“便”指服用携带方便;“廉”指面向大众,价格低廉。卫药...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