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18 星期日 农历四月廿一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蚕桑习俗(含山轧蚕花)
2018.12.14
蚕桑习俗(含山轧蚕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桐乡市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从事蚕桑业的国家,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先民便开始采桑养蚕、取丝织绸。蚕桑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最早典籍《尚书》的《禹贡》篇就有“桑土既蚕”的记载,春秋时期著作《管子》的《山权术》中也有“民之通于蚕桑”的说法,汉代乐府《陌上桑》中描写民间蚕桑习俗的诗句“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更是脍炙人口。蚕桑业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外文化交流通道“丝绸之路”的源泉。在蚕桑业...
查看更多
蚕桑习俗(扫蚕花地)
2018.12.14
蚕桑习俗(扫蚕花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德清县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从事蚕桑业的国家,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先民便开始采桑养蚕、取丝织绸。蚕桑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最早典籍《尚书》的《禹贡》篇就有“桑土既蚕”的记载,春秋时期著作《管子》的《山权术》中也有“民之通于蚕桑”的说法,汉代乐府《陌上桑》中描写民间蚕桑习俗的诗句“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更是脍炙人口。蚕桑业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外文化交流通道“丝绸之路”的源泉...
查看更多
洪洞走亲习俗
2018.12.14
洪洞走亲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洪洞县 以制度完备为特征的尧舜时代历来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起点,尧舜禅让、尧女舜妃等故事成为千古流传的美谈。山西省洪洞县的羊獬和历山两地流传着尧舜神话的次一级传说,认为地处汾河东岸河谷盆地的羊獬是尧的故乡,也就是娥皇、女英的娘家;而位于汾河西岸丘陵山区的历山是舜的故乡,同时也是两位女神的婆家。两地及沿途的居民因而互称“亲戚”,并由此引发出奇特的“接姑姑迎娘娘”走亲习俗。 每年清明前的农历三月初二,以男性为主的羊...
查看更多
蟳埔女习俗
2018.12.14
蟳埔女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 蟳埔女习俗是闽南特有的一种传统生活习俗,主要流传在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的蟳埔、金崎、后埔、东梅等社区。 蟳埔女的服饰俗称“大裾衫、阔脚裤”,头饰俗称“簪花围”,这些闽南渔女特有的装束体现着海边生产劳作的特点,头饰中常用的素馨花、含笑花、粗糠花据说是宋元时期阿拉伯人蒲寿晟带来移植于当地的,流露出异域文化的气息。蟳埔蚵壳厝是最富于特色的闽南民居,它具有抗风防水、冬暖夏凉、墙体坚固等特点,极适宜...
查看更多
汉族传统婚俗(孝义贾家庄婚俗)
2018.12.14
汉族传统婚俗(孝义贾家庄婚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孝义市 汉族传统婚俗源远流长,《礼记·昏义》中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数千年来,汉族婚礼一直被视为儒家之“礼”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周代起,“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成为一种规范性的习俗,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婚姻生活中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近现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的“六礼”从根本上宣告消歇,但在一些地区仍然保留着“六礼”习俗及其他传统婚俗的遗存,为...
查看更多
汉族传统婚俗(宁海十里红妆婚俗)
2018.12.14
汉族传统婚俗(宁海十里红妆婚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宁海县 汉族传统婚俗源远流长,《礼记·昏义》中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数千年来,汉族婚礼一直被视为儒家之“礼”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周代起,“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成为一种规范性的习俗,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婚姻生活中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近现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的“六礼”从根本上宣告消歇,但在一些地区仍然保留着“六礼”习俗及其他传统婚俗的遗存,为...
查看更多
汉族传统婚俗(斗门水上婚嫁习俗)
2018.12.14
汉族传统婚俗(斗门水上婚嫁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珠海市 汉族传统婚俗源远流长,《礼记·昏义》中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数千年来,汉族婚礼一直被视为儒家之“礼”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周代起,“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成为一种规范性的习俗,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婚姻生活中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近现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的“六礼”从根本上宣告消歇,但在一些地区仍然保留着“六礼”习俗及其他传统婚俗的遗存,为...
查看更多
朝鲜族传统婚礼
2018.12.14
朝鲜族传统婚礼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朝鲜族曾长期实行“男归女家婚”,即新郎在新娘家举行婚礼并留居若干年,而后再带领妻子儿女返回自己家中。明清时期,朝鲜王朝受儒家思想影响,极力推行在结婚当天把新娘接回新郎家的“亲迎”方式,但面临传统习惯的阻力难以实行,于是将“男归女家”方式与“亲迎”方式相结合,创造出了折中的“半亲迎”方式:新郎在新娘家举行婚礼后只住两天,第三天即带领新娘返回新郎家。其后“半亲迎”方式成为朝鲜民族的主要婚娶方式。中国朝鲜...
查看更多
塔吉克族婚俗
2018.12.14
塔吉克族婚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塔吉克族婚俗是塔吉克民族的一项重要礼俗,主要流传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各乡镇。它由择亲、提亲、定亲、击鼓祝福、迎亲、结婚仪式、婚后三日揭面纱等程序组成,每一个程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如击鼓祝福的仪式体现了塔吉克族民众在生活中相互体谅的处世特点。仪式在即将举行婚礼的人家举行,主家要举行婚礼,须征得亲友中有丧事人家的同意,若亲友同意,则击手鼓表示,举行击鼓仪式时还要杀...
查看更多
水乡社戏
2018.12.14
水乡社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绍兴市 水乡社戏是浙江农村和城镇一种以戏剧表演为核心的民俗活动,它具有祭神和娱人相结合的特点,普遍流行于绍兴地区。绍兴的社戏大致分为年规戏、庙会戏、平安戏、偿愿戏等几种类型,其中以庙会戏为主。社戏的演出程式比较固定,基本按照“闹场—彩头戏—突头戏—大戏—收场”的次序进行。彩头戏、突头戏一般在白天演出,大戏即正戏则从傍晚开始。大戏通常以历史戏和家庭戏为主,中间穿插的小戏也比较固定。 社戏的舞台可分成庙台、祠堂台...
查看更多
1
1352
1353
1354
1355
1356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