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搜索
山东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揭牌
地方新闻
近日,山东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班子成员、二级巡视员付俊海出席并致辞。山东省、济南市文化和旅游部门相关负责人、省内非遗工作者、山东大学师生等参加活动。 李术才表示,山东大学有着“文史见长”的学术特色,民俗学、民间文学、俗文学、神话学等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学术积累,近年来又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多个特色研究方向,显示出...
查看更多
屈永仙:多民族文化交融与区域性文学现象 ——以南传佛教文化带中的民族文学为例
论坛
【摘要】我国南方民族中信仰南传佛教的有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和阿昌族,他们聚居的区域以西双版纳、德宏、孟连为轴向周边辐射连成一个云南境内狭长的南传佛教文化带。他们使用傣文书写的佛经,具有与傣族相似的南传佛教习俗传统。傣族的贝叶经流入到周边民族地区进而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同时傣族也吸收了这些民族文化中的养分,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区域性贝叶文学现象。通过比较傣族史诗《创世纪》与德昂族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布朗族叙事诗《朗三飘》与傣族的《三尾...
查看更多
陈强:阿凡提故事的多元文化考释
论坛
【摘要】阿凡提故事于2014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但其多元文化内涵还未得到深入探研。通过跨文化考释发现,古代中原地区的类型故事、哲理思想及民俗符号在阿凡提故事中体现明显,中原文化对阿凡提故事影响深远。古印度文化与古希腊文化也在不同程度上对阿凡提故事产生影响,它们是形塑阿凡提故事的重要力量。阿凡提故事是独特地域中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民间范例,作为古代世界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它清晰地表征着古代世界多元文化与新疆民间社会的互动关系,揭...
查看更多
商务部等27部门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商服贸发〔2022〕102号)
其他
商务部等27部门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商服贸发〔2022〕10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中国贸促会、中国外文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推进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为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激活创新发展新动能,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文化强国建设,经国务...
查看更多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召开学习贯彻文化和旅游部等10部门《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座谈会
地方新闻
7月20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召开学习贯彻文化和旅游部等10部门《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座谈会,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钱钢出席会议并讲话。业内专家学者,有关企业行业代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非遗保护中心负责同志以及厅非遗处全体同志参加会议。 钱钢指出,贯彻落实好《通知》精神要围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找准关键着力点。传统工艺传承发展的关键着力点是守正创新。守正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非...
查看更多
青海省组织开展第六批省级非遗项目专家评审
地方新闻
日前,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开展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专家评审,对青海省各地、各单位申报的15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展专题评审,进一步加强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为构建青海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推动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此次提交专家评审的15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涉及十大门类,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体育、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
查看更多
非遗和景区“互加好友” 带给游客别样感受
专题报道
▲“非遗·雅集”吸引市民和游客   (摄影:本报驻陕西记者  秦毅) “游览历史古迹,还能看到这么精彩的非遗展演,让我们对‘文化陕西’的厚重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游览更有意义。”不久前,与家人一起来陕西华清宫景区游玩的张先生说。 在绿水青山间,在文化遗址中,在文化街区里,越来越多的来陕游客与张先生一样,收获旅途中的意外之喜。这是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相融的美好,是文化之趣、文化自信注入美...
查看更多
“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
专题报道
红色、绿色、蓝色……飞针走线五彩缤纷;绣、插、点、挑……制作手法千变万化;龙凤纹、鱼鸟纹、蝴蝶纹……刺绣图文寓意丰富——这便是苗绣,来自苗族源远流长的手工技艺。 作为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民族文化艺术,苗绣如今已飞出大山,精彩传扬。 2021年2月,在贵州考察调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毕节市黔西县(现“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精美的苗族传统服饰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这是手工做的吗?价格多少?销路怎么样...
查看更多
独台戏:一人一台戏 道尽千古事
专题报道
独台戏起源于唐朝,又名扁担戏、嘟打戏,是一种集戏曲、曲艺、口技、民间工艺于一体的艺术形式,2012年被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嘟打戏,搭戏台,一个扁担支起来。”这是吴桥民间流传的一句儿歌。演出时,演员用一根扁担挑起乐器、道具、舞台等全部“家当”,就地搭起戏楼。表演者操纵手中的木偶,双脚控制锣鼓,连演带唱,场面热闹。 “独台戏演出使用的木偶造型多为戏曲、神话或历史人物,不仅要动,甚至要做翻跟头等动作,幅度很大。”河北...
查看更多
“古城雅韵”沉浸式体验助力非遗走进生活
专题报道
“古城雅韵”保定专场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在河北博物院举办 沉浸式体验助力非遗走进生活 国家级非遗项目定兴京绣代表性传承人梁淑平的女儿田丽,展示京绣作品。(摄影:曹铮) “孤封你杨府为天波府,盖一座天波楼就在你府门前……”7月23日上午,一曲保定老调《潘杨讼》选段回荡在河北博物院非遗会客厅内,锣鼓铿锵、唱腔激越,让现场观众真切感受到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像这样的演出应该再多些,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戏曲艺术...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