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04   星期五   农历六月初十    
搜索
王金山
2018.11.15
王金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9年生,江苏苏州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金山于1956年入苏州市刺绣工艺美术社,师从沈金水学习缂丝,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他能正确分析各年代缂丝作品织造结构、风格、特征,继而对作品进行有效的技法定位、制线、染色、修补、复制。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了缂丝新技法,首创缂丝全异“寿星图”。他于1965年成功复制的宋代缂丝名家沈子蕃《梅鹊图》被故宫博物院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并收藏。1977年制...
查看更多
叶永洲
2018.11.15
叶永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29年生,四川成都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叶永洲14岁到当时著名的蜀锦手工作坊“樊青云”号向老艺人樊青云学习蜀锦织造的传统技艺,包括挽花、丢梭等技能。三年学满出师后,仍留号上织锦;后去“熊车兴”号学习,师从熊车兴,1950年再次回到“樊青云”号工作。此后,虽历经时代变革,他始终没有中断过织锦。叶永洲继承了前辈大师们的优点,博采众长,练就了一身投梭的好本领,将拉花和投梭时容易出现的经纬线断裂现象大大降低,并开...
查看更多
刘晨曦
2018.11.15
刘晨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4年生,四川成都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晨曦的祖父、父亲均从事手工织锦挑花结本技艺,并以此见长。刘晨曦自幼受家庭熏陶,喜好这门手艺,14岁进入成都蜀锦厂系统学习挑花结本,后外派学习踏花工艺。刘晨曦是其家族中唯一一位精通蜀锦全部手工技艺的艺人,他对于蜀锦传承的主要贡献在于对古蜀锦纹样的整理研究和恢复设计,第一次将挑花结本系统化。他完成了“苏武牧羊”“刘海戏蟾”“天女散花”等挑花结本的设计工作,以及仿唐代的...
查看更多
康新琴
2018.11.15
康新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2年生,上海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康新琴的外祖母和母亲都是村里的纺织能手,她受家庭影响从小便喜欢纺织,7岁开始向母亲学习纺纱,11岁便基本掌握了棉布织造的捍、弹、纺、织等6道工序。之后,她又将这一传统手工纺织技艺传授给了村民。作为乌泥泾地区熟悉和掌握一整套手工棉纺织技艺的重要传承人,她经常受邀参加各类大型活动,在活动现场进行示范表演,她娴熟的织布和纺纱技艺得到各方关注和好评。
查看更多
叶水云
2018.11.15
叶水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土家族,1967年生,湖南凤凰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湘西土家织锦是在斜式木机上反面挖花进行织造的一种技艺,据考证,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叶水云12岁时跟随姑婆叶玉翠学习土家族织锦及民间绘画,15岁正式拜叶玉翠为师,系统学习了土家织锦的基本技艺和一些特殊技艺。1983年随叶玉翠进龙山县织锦厂给她当助手,参与了土家族织锦传统图案的抢救整理工作。1988年,她考入凤凰县职业中专学校美术专业,毕业后以优...
查看更多
刘代娥
2018.11.15
刘代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土家族,1955年生,湖南龙山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织锦工艺大师。刘代娥的织锦技艺属家族世代传袭,她12岁便跟随祖母彭妹学习织锦技艺,高中毕业后便在家专业从事织锦。在四十余年的织锦生涯中,她承传家艺,又能博采广积,仅她搜集收藏的土家族传统织锦就有一百多幅。她所使用的原料仍按传统工艺丝经棉纬或经纬皆丝的要求精心制作,作品精密细致,很受欢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她相继受聘于多家民族织锦厂,授徒百余人;湖北民族学院...
查看更多
容亚美
2018.11.15
容亚美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黎族,1955年生,海南乐东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容亚美自幼年随母亲学习棉纺技艺以来,一直坚持手工棉纺制作,不断提高和改进纺织技艺和图案,现在已经掌握了一套完整的黎族传统染纺织绣工艺,构图从简单的图形发展到较复杂的图案,且变换多样,同时注意不断提高成品的整体品质。2006年参加海南省首届“华宝杯”黎族织锦大赛,获得全省唯一的特等奖。目前,女儿吉少强正跟随她系统学习这项传统的纺织技艺。
查看更多
格桑
2018.11.15
格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藏族,1956年生,2011年去世,西藏贡嘎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邦典是藏族已婚妇女日常穿戴的围裙,格桑早年师从达娃学会了邦典编织、染色、缝纫等技艺,后来他成立了西藏第一家邦典编制家庭作坊,发展到今天已拥有毡氇架18架。格桑的围裙编制技艺十分精熟,他编制的围裙工艺精细,质量过硬。出售邦典是格桑一家的生活支柱和经济来源,而且格桑已单独为自己编织的围裙注册了商标。
查看更多
杨永良
2018.11.15
杨永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62年生,青海西宁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牙藏族织毯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氏加牙藏族织毯技艺传承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在藏区久负盛名。杨氏加牙藏族织毯全部采用天然放牧的青海藏系绵羊毛,不掉色,不脱毛,牢固、耐磨、防潮、保温。杨永良自幼随家人学习织毯技艺,从15岁开始便能独立完成从捻线、采集染色织物、染色线、放线到各种图案织造等一整套工序。制作时没有图纸,随心组合,技艺游刃有余。现在他不但熟练掌握了加牙藏毯的各种工序和图案制作,还在...
查看更多
牙生·阿不都热合曼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维吾尔族,1957年生,新疆和田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维吾尔族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牙生·阿不都热合曼制作花毡的手艺源自家传,他已经是第四代传人了。他于1975年开始学习花毡技艺,现在是新疆地区民间花毡制作的高手。他设计的花色品种丰富多样,有五十余种,日、月、山、羊角、生活生产用具均可以作为装饰选材。他还学习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游牧民族的贴绣法用于本民族花毡的制作。2002年,牙生·阿不都热合曼荣获和田地区优秀艺人奖...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