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15 星期四 农历四月十八 立夏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农历二十四节气(安仁赶分社)
2018.12.14
农历二十四节气(安仁赶分社)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安仁赶分社是湖南省安仁县民众于每年农历春分社日例行举办的传统祭神祈谷的民俗活动。安仁县地处郴州市北部,与炎陵县接壤。传说炎帝神农在这一带发明农具、开田教耕、始尝百草、造福百姓,安仁遂有春分社日祭祀神农之俗。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农谚说“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安仁赶分社的“分”,即春分,“社”即“春社、社日”。春分、社日期间,祭神农、祈谷丰、兴药市,是安仁世代相袭的民间传统,同治《安仁县志卷四•风土•节序》载:“祀社神以祈谷,是日,宜雨。” 安仁赶分社活...
查看更多
农历二十四节气(三门祭冬)
2018.12.14
农历二十四节气(三门祭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三门祭冬是传承于浙江省三门县各乡镇聚族而居村落之中、在冬至节举行的隆重而庄严的拜冬祭祖民俗活动,尤以亭旁镇杨家村、海游镇上坑村与健跳镇小莆村宗族祭冬规模较大、程式完整、传承完好。 三门县位于浙东中部三门湾畔,东濒东海,西枕天台,南邻临海,北接宁海,是海陆共生,多种文化交错共存的区域,旧时曾分属宁海、临海管辖。当地人耕海牧渔,耕读传家,所以特别尊重自然和重视家族关系。三门祭冬历史悠久,民间流传“冬至大如年”“清明吃苦燕,冬至吃甜圆”之说。康熙《临海县志•卷一...
查看更多
农历二十四节气(石阡说春)
2018.12.14
农历二十四节气(石阡说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石阡县 “说春”是石阡侗族人民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在立春时节扮装“春官”说唱歌谣、劝农劳作的民俗表演活动,祝福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春官”是周代一种职官,执掌农耕事务。后世民间出现扮装春官的说唱艺人在农村走家串户表演,形成一种劝农祈福的“春官送春”习俗。说唱者又被俗称为“春倌”。清乾隆石阡府志、县志已有当地说春习俗的记载。石阡侗族吸收了这一习俗并传承至今。 说春一般在每年春节或立春时开始,春分时结束...
查看更多
农历二十四节气(班春劝农)
2018.12.14
农历二十四节气(班春劝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遂昌县 班春劝农是浙江省遂昌县保留的传统农业文明中的迎春文化表现形式。“班”同“颁”,“班春”即颁布春令,“劝农”以劝农事,策励春耕。自古以来在遂昌任职的县级长官都要在春耕来临之际,举行鞭春礼仪,颁布春令、劝农耕作,名曰“班春劝农”。 明代著名文学家汤显祖(1500—1616)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任遂昌知县时,向邑人颁布“春耕令”,并作《班春二首》。其戏曲名著《牡丹亭·劝农》的民俗背景就取材于遂昌。民国...
查看更多
农历二十四节气(九华立春祭)
2018.12.14
农历二十四节气(九华立春祭)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 九华立春祭是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外陈村比较完好地保留下来的传统农时节令习俗。农历立春日为祭祀日,九华梧桐祖殿是立春祭主要活动场所。 主要祭祀活动有:祭拜春神句芒、迎春接福赐求五谷丰登、供祭品、扮芒神、焚香迎奉、扎春牛、演戏酬神、踏青、鞭春牛等。 鞭春牛是整个立春祭活动的重要环节,由选定的人装扮成芒神鞭打春牛。地方行政主管官员行进香之礼,表示劝农春耕的开始。该仪式表达了人们对风调雨顺...
查看更多
农历二十四节气
2018.12.14
农历二十四节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中国农业博物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
查看更多
瑶族服饰
2018.12.14
瑶族服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龙胜瑶族包含盘瑶、红瑶、花瑶三个支系。红瑶主要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的和平乡、马堤乡、泗水乡、江底乡等瑶族村寨,因该支系妇女喜爱穿着红色锦衣(亦称“饰衫”)而得名。 龙胜红瑶服饰,主要指红瑶妇女的着装,品类丰富,涵盖青衣(素衣)、锦衣(饰衫)、花衣、花裙、青裙(素裙)、花鞋、头巾、包肚、腰带、围裙、围裙带、东摆、裙摆、脚绑、脚绑带以及银质饰品等。红瑶服饰通过不同的衣裙搭配来区分未婚姑娘、已婚妇女和老年妇女的身份。其中,锦衣与花裙是未婚姑娘的常见...
查看更多
瑶族服饰
2018.12.14
瑶族服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瑶族服饰在广西瑶族服饰中特色非常突出,分男装和女装。男装又分盛装和便衣,其服饰图案,鸡仔花是主要纹饰,均见于男女服装,体现出对鸡的崇敬。 南丹瑶族男子便衣为蓝黑色立领对襟衣,胸前两侧各绣一个鸡仔花图案;裤子则用白布做成,长度刚过膝盖,裤脚用黑布镶边。南丹瑶族男子盛装的上衣外沿都用蓝布镶边,腰部两边和背部下沿绣有鸡仔花和米字纹图案。南丹瑶族男子白裤的膝部绣有五条红色花纹,民间...
查看更多
瑶族服饰
2018.12.14
瑶族服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瑶族服饰在广西瑶族服饰中特色非常突出,分男装和女装。男装又分盛装和便衣,其服饰图案,鸡仔花是主要纹饰,均见于男女服装,体现出对鸡的崇敬。 南丹瑶族男子便衣为蓝黑色立领对襟衣,胸前两侧各绣一个鸡仔花图案;裤子则用白布做成,长度刚过膝盖,裤脚用黑布镶边。南丹瑶族男子盛装的上衣外沿都用蓝布镶边,腰部两边和背部下沿绣有鸡仔花和米字纹图案。南丹瑶族男子白裤的膝部绣有五条红色花纹,民间...
查看更多
回族服饰
2018.12.14
回族服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 回族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坎肩、戴斯达尔、麦赛海袜、准白、礼拜帽、盖头等。 坎肩的原料为布、绸、绢、麻等,有夹、棉、单等多种,冬夏均可穿用,可作内衣,也可作外衣,便于挽袖子洗小净、干活,且不易受凉。 戴斯达尔是波斯语,意为缠头巾,它源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早期传播伊斯兰教时头缠的“戴斯达尔”,色以白、黄为主。麦赛海袜是阿拉伯语,意为皮袜子,牛皮加工制成,洁净光亮,结实耐用。伊斯兰教...
查看更多
1
1243
1244
1245
1246
1247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