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02   星期三   农历六月初八   夏至 夏至
搜索
妈祖祭典(洞头妈祖祭典)
相关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洞头县      洞头县位于浙江省温州市瓯江口外,由103个岛屿组成,陆地面积100.3平方公里,与福建相邻,人们以渔业生产为主。特殊的环境条件和地理位置,使得人们对“妈祖”极其信奉。   明末清初,福建莆田渔民来洞头打鱼,带来“妈祖”信俗。东沙“妈祖宫”就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浙江省尚存规模最大、构建最完整的妈祖庙,有近300年历史,是浙江妈祖庙中唯一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全县六个乡镇建有“妈祖宫”11座,妈祖与陈十四娘...
查看更多
妈祖祭典(葛沽宝辇会)
相关项目
查看更多
妈祖祭典(海口天后祀奉)
相关项目
查看更多
妈祖祭典(澳门妈祖信俗)
相关项目
查看更多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相关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寿宁县      中国桥梁营造技艺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古代劳动人民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优秀的桥梁工艺。编梁木拱廊桥营造技艺就是其中的一种,现主要流传在浙江、福建等地。   浙闽编梁木拱廊桥历史悠久,造型丰富,数量众多,在国内同类廊桥建筑中独领风骚。编梁木拱廊桥源于唐代的木拱桥三条桥这一特殊类型,具有特殊的历史研究价值,在中国造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庆元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境内谷深涧幽,人们苦于“舟楫不通”,望壑兴...
查看更多
柯尔克孜族服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柯尔克孜族世居在昆仑山、天山支脉的崇山峻岭之间,大部分人口集中流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在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柯尔克孜族著名英雄史诗《玛纳斯》中,就有对柯尔克孜族服饰的描写:男子头戴白毡帽“喀勒帕克”,身着驼毛长衣“且克麦恰袢”,脚蹬皮靴“乔勒克”;女子则头戴华丽的“开来克”,身穿红色长裙。 柯尔克孜族早期的服饰,主要以牲畜的皮毛和毛织品为原料。男子服饰多为袍式,通常上身穿白色带有绣花边的圆领衬衫,外罩一件驼毛材质且过膝的长外衣,脚蹬...
查看更多
侗族服饰
2018.12.14
侗族服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黔东南侗族服饰主要流传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榕江、黎平、锦屏、天柱、镇远、剑河等县,黎平和榕江为核心区,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和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也有流布。 黔东南侗族服饰丰富多样,据不完全统计,男女老幼的便装及盛装有近100种,仅侗族女盛装就有近40种不同类型。大致可分为榕江县“七十二寨”服饰、车江服饰;黎平“四十八寨”服饰、“六洞”服饰、洪州服饰;从江高增小黄服饰、“九洞”服饰;锦屏九寨服饰;天柱三门堂服饰;镇远报京服饰等地方大类,各大类内部也...
查看更多
布依族服饰
2018.12.14
布依族服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布依族服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载:“仲家妇女,以青布一方裹头,着细褶青裙,多至二十余幅。腹下五彩挑绣方幅如绶,仍以青布袭之。”清代以后,相关记载更为丰富,如清乾隆《南笼府志》、道光《黔南职方纪略》等文献中均有提及。 贵州的布依族服饰主要流布于南、北盘江以及红水河流域的布依族居住区域,其中黔西南、黔中、黔南、六盘水市的部分地区、贵阳的偏坡乡等地较具代表性,大致有贞丰的小花江、望谟的打易等20余种类型。 贵州布依族服饰制作工序繁多,涵盖...
查看更多
彝族服饰
2018.12.14
彝族服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楚雄彝族服饰,是楚雄彝族人民在当地自然景观与深厚的文化历史环境中形成的传统服饰文化表现形式,主要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 彝族服饰历史源远流长,其产生与发展和彝族文明史同步。在原始社会,树叶衣、草衣、树皮衣、兽皮衣是主要的服装样式;到了阶级社会,披毡、百褶裙、羊皮褂、虎皮衣等服饰盛行,且存在明显的等级与支系差异。近现代以来,随着经济文化发展,彝族经历了分化与融合,楚雄彝族在保留部分传统服饰特点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新元素,使得衣冠服饰更为丰富多彩。不同支系...
查看更多
彝族服饰
2018.12.14
彝族服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彝族服饰是彝族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衣着、打扮以及服装配饰等方面,形成了世代传承的文化传统。彝族支系众多,形成了丰富的地域风格,凉山昭觉地区的彝族服饰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四川省昭觉县的彝族服饰文化底蕴深厚,汇聚了义诺、圣乍、所地三大方言区的服饰风格,素有“彝族服饰文化之乡”之称。 在凉山昭觉县境内,分布着圣乍、义诺、所地三大方言区的服饰,一般从彝族男子裤脚的大小,可看出其区别。义诺服饰习俗区,也被称作大裤脚地区,以庆恒乡等为典型代表;圣乍服饰习俗区,即中裤脚地...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