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14 星期三 农历四月十七 立夏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中秋节(泽州中秋习俗)
2018.12.14
中秋节(泽州中秋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泽州县 泽州中秋习俗流传地以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珏山为中心,辐射至三晋、豫西北、冀南等中原地区。 珏山是晋城名山,“珏山吐月”景观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赏月名山”。自南北朝时,珏山中秋赏月之俗见于记载。宋金时期,中秋祭月、拜月、赏月之风就已盛行。 泽州中秋主要仪式是祭月、拜月,当地人称为拜“月婆婆”。主要内容还有看望外祖母、吟诗颂月、举办庙会。节日期间,当地民众携亲伴友、欢庆团圆。与群众生活紧密相连是泽...
查看更多
中秋节(佛山秋色)
2018.12.14
中秋节(佛山秋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佛山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间的传统文化节日。因时令恰值三秋之半,故得“中秋”之名。按一般的说法,中秋之夜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中秋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此日必返夫家,以求阖户团圆、平安吉庆。在香港,过完中秋兴犹未尽,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称为“追月”。 中秋...
查看更多
中秋节(中秋博饼)
2018.12.14
中秋节(中秋博饼)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厦门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间的传统文化节日。因时令恰值三秋之半,故得“中秋”之名。按一般的说法,中秋之夜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中秋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此日必返夫家,以求阖户团圆、平安吉庆。在香港,过完中秋兴犹未尽,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称为“追月”。 中秋...
查看更多
中秋节
2018.12.14
中秋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文化部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得此名。据说此夜月亮最大最圆最亮。从古至今人们都有中秋之夜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节是远古敬月习俗。周...
查看更多
七夕节(郧西七夕)
2018.12.14
七夕节(郧西七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郧西七夕,是盛行于湖北省郧西县境内汉江、天河与金钱河流域的民间节庆习俗活动,以“请七姐”为主要仪式,蕴含祈福乞巧的文化内涵。郧西地处湖北省西北部,汉江重要支流天河穿境而过。远在唐宋时期,郧西便因天河、金钗石(又名“转精奇石”)、织女洞、石公公、石婆婆等自然景观,演绎出牛郎织女七夕神话传说。在此基础上,郧西民间逐渐形成了代代传承的七夕习俗。 明嘉靖元年《湖广通志》记载:“天河,在县西一里,水出虎鸣峪,驾山而下以达于汉。”明《湖广图经志》载有成化年间教谕洪文翼...
查看更多
七夕节(天河乞巧习俗)
2018.12.14
七夕节(天河乞巧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 广州天河区、番禺区、黄埔区一带把七夕乞巧节称为“七姐诞”,又叫“七娘诞”、“摆七娘”、“拜七娘”,是岭南古老乞巧民俗的存续。清代末期,广州形成了上九甫、下九甫、第十甫等专卖女子用品的乞巧街市。 七夕之日,由社区组织“拜七娘”仪式,祭拜对象除了牛郎、织女二星,还有织女的6个姐妹。社区女性展示手工艺制品,是“摆巧”活动的主要内容。扎制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人物玩偶栩栩如生,植物、器物造型活灵活现,斗智斗...
查看更多
七夕节(石塘七夕习俗)
2018.12.14
七夕节(石塘七夕习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温岭市 石塘七夕习俗流行于浙江温岭沿海的石塘、箬山一带,为16岁以下儿童于七夕节之日向七娘妈祈福的传统民间活动。石塘先民于三百多年前从闽南迁入,此习俗随之而来,存续至今。 七娘妈又称“七星娘娘”、“天仙娘娘”,为织女星化身,在闽南,七娘妈被奉为儿童的保护神。 民间传说七夕是七娘妈生日,16岁以下儿童祭祀七娘妈祈福。16岁是孩子长大成人分界线,以后不再参加祭祀,因而这一活动在当地称做“小人节...
查看更多
七夕节(乞巧节)
2018.12.14
七夕节(乞巧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西和县 甘肃省西和县一带的七夕乞巧民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显著的地域特点,主要流传于甘肃省东南部的西和县及礼县的永兴、盐官等地。它出现于汉代,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明清两代达于兴盛,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由于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乞巧民俗在西和久传不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这一风俗曾因受压制而出现衰落,改革开放后重新得到恢复。 西和乞巧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农历六月三十日(小月为二...
查看更多
七夕节
2018.12.14
七夕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文化部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它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也是旧时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七夕节是中国农耕社会传承下来的重要节日之一,除汉族外,满、朝鲜、壮、侗、苗、畲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但有些少数民族对这个节日有其自称,如满族称之为祭星节、鄂伦春族称之为祭月亮等。 七夕节起源于牛郎织女神话。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对牛郎星、织女星的记载。东汉时,传说天帝为媒,让牛郎与...
查看更多
端午节(泽林旱龙舟)
2018.12.14
端午节(泽林旱龙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旱龙舟,作为湖北省鄂州市泽林村的传统节俗,于每年端午节期间举行。活动期间,泽林村村民会集中开展一系列传统活动,如烧艾蒿以熏瘟,熬药汤而饮服,洒扫沐浴以涤毒,以及扎送茅船来驱邪,寓意百恶消除,祈愿太平兴旺。 泽林村地处鄂州与黄石毗邻之地,历史上临近梅雨季节豸毒丛生,为求平安,百姓便扎制茅船,放入泽林河,以“送瘟神”之举驱瘟辟邪。康熙《大冶县志》记载:“五月五日,观竞渡之戏”“十八日,为龙舟之会。……至期迎至青龙隄火之,谓为送瘟云。”至乾隆年间,村民将扎茅船的...
查看更多
1
1256
1257
1258
1259
1260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