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1   星期日   农历四月十四   立夏 立夏
搜索
彝医药(拨云锭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拨云锭是纯中药眼科锭剂制品,拨云锭制作技艺始创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城文昌街拨云堂。2003年,老拨云堂将厂址搬迁至彝医药的发源地云南省楚雄市,该技艺现流传于此地,其产品行销全国。 拨云锭是由炉甘石、冰片、龙胆浸膏、没药、麝香、硼砂、芒硝、玄明粉、乳香、明矾等十味中药按传统工艺炮制而成的锭剂制品,这10种药物在彝文医药文献上均有记述。拨云锭制作技艺的流程主要包括原料、煅制、粉碎、称量、混合(关键点)、锤打、搓条、干燥、切锭、包装等,其产品具有解毒散结、消炎止...
查看更多
彝医药(彝医水膏药疗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      彝医药是彝族人民的传统医药,分布于云南楚雄和四川凉山等地。彝医学将天地元气分为清浊二气,蕴生金木水火土五行作为基本物质。人体以清气络胸、腹、五脏,以浊气循肌表、腹、背,上下六气贯通,制衡内外邪毒。这是彝族人民对生命和健康的认知,成为彝医学的基础理论。   水膏药疗法是一种清热解毒的外治法。彝族地区气候湿热,虫虺蚊蚋为害,瘴疠疫气为毒,疖肿痈疽时有发生。水膏药疗法用井水或冰水、雪水(在冬天或从高山收...
查看更多
壮医药(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西中医学院      壮医药是壮族人民的传统医药。它是在古代骆越文化和岭南文化的背景上,以阴阳为本,巧坞(脑)主神,人天地三气同步,脏腑骨肉气血为体,气道、谷道、水道“三道”和龙路、火路“两路”为用的民族传统医药。   药线点灸是壮医药外治法之一。壮医所用的药线由苎麻搓成,直径0.25毫米、0.7毫米、1毫米不等,用药水浸泡后干燥备用。使用时将药线点燃,点灼患者体表穴位,以达到疏通龙路、火路的目的,具有祛风通痹、止痛止痒、活血...
查看更多
回族医药(陈氏回族医技十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陈氏回族医技十法形成于19世纪初,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第一代传人陈进孝(1871—1954年),回族,居住于河南省开封市,年轻时习武练功,掌握了治疗跌打损伤的医技,后又学习“回坊医”“拱北医”等回医技术,并将熏、敷、吹、涂抹等内病外治的回族民间医疗技术加以总结应用,形成陈氏回医技十法,为民众疗伤治病。1935年,陈氏迁徙至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金积县巴闸子村(现吴忠市青铜峡市峡口镇巴闸子村),将陈氏回族医技十法应用并推广于宁夏及其周边地区,包括陕西省榆林市...
查看更多
回族医药(张氏回医正骨疗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      回族医药是祖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族医学源远流长,是古代阿拉伯医学与中医学及西域地区各民族医学互相渗透的结晶,但保留了回族的医疗经验、香料药物和文化特征。《回回药方》是元明时代重要的代表性回医著作,原书36卷,现仅存4卷。近年出版的《中国回族医药》、《回族医药简史》、《回族医药奥义》、《回药本草》等著作,对回族医药做了全面深入的介绍。《回回药方》(残卷)一书也有较好的考释本问世。这些著作都为回族...
查看更多
回族医药(回族汤瓶八诊疗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回族医药是祖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族医学源远流长,是古代阿拉伯医学与中医学及西域地区各民族医学互相渗透的结晶,但保留了回族的医疗经验、香料药物和文化特征。《回回药方》是元明时代重要的代表性回医著作,原书36卷,现仅存4卷。近年出版的《中国回族医药》、《回族医药简史》、《回族医药奥义》、《回药本草》等著作,对回族医药做了全面深入的介绍。《回回药方》(残卷)一书也有较好的考释本问世。这些著作都为回族...
查看更多
侗医药(过路黄药制作工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侗族是我国民族医药知识最丰富、最普及的民族之一,侗医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天、地、气、水、人”五位一体的思想是侗医学术思想的核心。侗医把疾病分为二十四大症、七十二小疾,广泛涉及内、外、妇、儿、骨伤等疾病,对伤科正骨、刀箭枪伤以及蛇虫咬伤更是卓有成效。过路黄药的制作工艺便是侗族传统医药的精华之一,其在炮制工艺以及检查病因、病机,诊断、用药、养生保健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过路黄属报春花...
查看更多
苗医药(钻节风疗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花垣县      苗医药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医药,它在古代崇山文化和武陵文化的背景上以“三本论”为本,天、地、人三气同步。苗医认为,毒、亏、伤、积、菌、虫是导致人体生病的六种因素,简称“六因”。而六因归根结底都要用产生毒害力的方式才能导致人体生病,所以苗医素有“无毒不生病”之说。如常可遇到的风毒、冷毒、火毒、气毒、水毒、盐毒等。苗药钻节风配方专门针对风毒、冷毒所引起的筋骨疼、腰腿疼痛、坐骨神经痛、钻节风、风毒身痒、跌打损伤...
查看更多
苗医药(癫痫症疗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凤凰县      猪心灌药是苗医治疗癫痫的民间疗法,苗医龙玉年具有五十余年治疗癫痫病的实践,经长期的观察和临床实践,认为癫痫病是先天或后天诸种原因造成的定期、不定期的短时性气血和经络畅通及心脏功能受到影响,而导致大脑功能异常,心情烦躁,全身不适而引起的发病。   患者确诊为癫痫病后,按祖传处方备好两种药:一是药引(猪心),二是内服药(草药)。选择健康的公猪猪心一个(猪的体重达75公斤左右)。将备好的配药分成两等分,分别灌入...
查看更多
苗医药(骨伤蛇伤疗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雷山县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同胞的主要聚居地,共有苗族一百七十余万人,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苗族素“百草皆药,人人会医”之称。苗族民间流传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三千苗药、八百单方”之说,对疾病的病因、诊断、用药,药物的命名、加工炮制、养生保健都有独具民族特色的方式方法,形成了两纲、五经、三十六大症、七十二疾、一百零八小症和四十九翻的理论体系。苗医掌握的疾病有二百余种,广泛涉及内、外、妇、儿、骨伤等科...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