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14 星期三 农历四月十七 立夏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藏医药(甘孜州南派藏医药)
2018.12.14
藏医药(甘孜州南派藏医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藏医药有近两千三百余年的历史,是藏族人民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积累完善而形成的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独特治疗方法和浓郁民族特色的医药学体系。在历史上藏医药形成南北两派,甘孜州是藏医药的发祥地之一,南派藏医药的故乡。 历史上把以康巴为中心的藏医药称为南派藏医药。康巴地区包括四川甘孜州、云南迪庆州、西藏昌都地区及青海玉树州,总面积55万平方公里。 藏医药学到公元12至15世纪,产生了以向巴郎加扎...
查看更多
胡庆余堂中药文化
2018.12.14
胡庆余堂中药文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杭州市 “江南药王”胡庆余堂,是“红顶商人”胡雪岩在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创建的药铺,地处杭州清河坊。从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到明、清两代,清河坊一带形成了一条“药铺”长廊。其中如南宋的保和堂、明朝的朱养心膏药店;晚清的“六大家”胡庆余堂、叶种德堂、方回春堂等。胡庆余堂全面继承了南宋官方制定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制药技艺和行业规范。从这一意义上讲,杭州是“古代中医药典”的发迹之地,而胡庆余堂则秉承了这一良好的传统...
查看更多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
2018.12.14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同仁堂是中国传统医药中闻名遐迩的老字号,始建于1669年,至今已有337年历史。同仁堂从1723年开始“承办官药”直至1911年,在长达188年时间里,同仁堂遵照皇家挑选药材标准、恪守皇宫秘方和制药方法,形成一套严格的质量监督制度,同仁堂与清宫太医院、御药房之间有机的融合和影响,形成了同仁堂中药的特殊风格和传统知识。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集中体现在“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价值观...
查看更多
中医正骨疗法(新邵孙氏正骨术)
2018.12.14
中医正骨疗法(新邵孙氏正骨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新邵孙氏正骨术是诞生于清代晚期的一种中医正骨疗法,湖南省新邵县(古属梅山地区)龙山脚下太芝庙乡的孙氏家族将家传的武伤医术与古老神秘的梅山医学中的接骨术、中医骨伤学及道家医学相融合,通过手法整复、外固定、药物、练功等治疗骨折、脱臼、闪挫扭伤、筋骨疼痛,并代代相传至今。 孙氏正骨术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孙氏正骨按查伤、正骨、固定、复能四步进行,倡导“筋骨并医”“理筋正骨”“形神并重”“期位辨治”“整体调治”“众术共成”,强调“一保肢体...
查看更多
中医正骨疗法(新泰孟氏正骨疗法)
2018.12.14
中医正骨疗法(新泰孟氏正骨疗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新泰孟氏正骨疗法由孟氏家族第65代传人孟衍文始创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有200余年历史,后经孟氏数代人苦心探索与实践,将原来单纯治疗断胫折臂的疗法发展成为一门综合的正骨医学。该疗法以新泰市西张庄镇高孟村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在全国和海外均有影响。 新泰孟氏正骨疗法主治骨折、脱臼等运动系疾病,疗法特殊,自制柳木夹板、布带鱼鳔肢具及木制肢具,自制药物,选药地道严谨,强调动静结合,动静互补,效果良好。 孟氏正骨遵循三个原则,即整体辨证原则、筋骨并重原则、内外兼治原...
查看更多
中医正骨疗法(上海石氏伤科疗法)
2018.12.14
中医正骨疗法(上海石氏伤科疗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上海石氏伤科疗法是石氏家族在生活和劳作中,融合中国传统武术招式、中医传统整骨手法与中医内治调理方法而形成的正骨疗法。石氏伤科以上海市为中心进行传承发展,也流传于江苏省、广东省等地,并影响全国乃至海外。 上海石氏伤科疗法倡导“十三科一理贯之”的观念,立足传统中医基础理论,吸取中医各科临床精华,融会贯通,广收博蓄,形成了以石氏特色理论、石氏特色诊治、石氏特色手法、石氏特色用药等为一体的学术体系。石氏伤科在理论上,重视整体观念,强调气血兼顾,内外结合,创立了“察...
查看更多
中医正骨疗法(海城苏氏正骨)
2018.12.14
中医正骨疗法(海城苏氏正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海城苏氏正骨历史悠久,是中医治疗骨折、关节脱位等运动系统疾病的传统疗法之一,主要流传于辽宁省海城市城乡和鞍山、营口、辽阳、盘锦等地。 海城苏氏正骨主要通过拔伸、复位、对正、按摩等手法,最后用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病人的骨伤疾病。在临床中,除了采用传统中医的诊疗方法,八纲辨证和气血经络学说,还应用现代医学手段,按个例不同来明确诊断、治疗骨与关节损伤。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苏氏正骨逐渐形成了自身独到的正骨四法,即分神复位法、刚柔固定法、内外用药法和自然练功法。分神复...
查看更多
中医正骨疗法(章氏骨伤疗法)
2018.12.14
中医正骨疗法(章氏骨伤疗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台州市 章氏骨伤科始创于清道光三年(1823),至今已一百八十余年。章氏传承7代,在手法正骨、中药内服外敷、杉树皮固定治疗风湿痹痛、骨折筋伤等骨伤疾病方面独树一帜。 清道光初年,章正传得云游武僧传授伤科,以外疗为主。道光末年,其子章如奎在黄岩开设保春堂伤科。至第三代传人章玉堂,总结出一套内外兼治的理、法、方、药,以中草药和祖传的指法点穴相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对创伤病人,用儿茶煎汤冲洗清疮,珍珠散生肌收口。第五...
查看更多
中医正骨疗法(张氏骨伤疗法)
2018.12.14
中医正骨疗法(张氏骨伤疗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富阳市 张氏中医骨伤疗法是浙江富阳人氏张永积在清道光年间创立的,以手法整复、杉树皮夹板外固定、百草伤膏治疗为特色。 自张永积(1788—1862)始创张氏中医骨伤科,距今已有一百七十余年历史。至第四代传人张绍富(1922—1992)、第五代传人张玉柱(1948—),张氏中医骨伤疗法逐步形成了“整体辨证、手法整复、杉皮固定、内外兼治、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功能锻炼”为特点的骨伤诊疗体系,正骨手法独特,中医药特色明...
查看更多
中医正骨疗法(武氏正骨疗法)
2018.12.14
中医正骨疗法(武氏正骨疗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高平市 山西武氏正骨疗法是传统中医骨伤科疗法之一,源于清末,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奠基人武根定(1886—1957)12岁在山西省沁水县白云寺牧羊时拜一老和尚为师,学得正骨技术和“唾骨正骨法”。1945年高平解放后,曾被聘为“高平县三区医生研究所”成员。1957年去世后,第二代传人武承谋继承祖传,于1969年6月在马村掌握村创立“马村镇掌握村卫生所骨科”;1976年1月成立“马村镇掌握村正骨医院”;1993年3月更名为...
查看更多
1
1264
1265
1266
1267
1268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