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6   星期二   农历四月初九   谷雨 谷雨
搜索
蒙古族搏克
2018.12.14
蒙古族搏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蒙古族搏克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游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项竞技性与娱乐性并存的传统体育项目。乌苏市蒙古族搏克是蒙古族搏克的组成部分之一,流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苏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地。另外,在甘肃省、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也有流传。 乌苏市蒙古族搏克比赛形式古朴而庄重。按传统要求,参赛者需穿牛皮、鹿皮制成的“卓德戈”短裤,裸背,赤脚上阵,如今习惯用简便易用的腰带将摔跤手的腰与大腿连接起来捆绑代替摔跤服。比赛不需特定场地...
查看更多
蒙古族搏克
2018.12.14
蒙古族搏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蒙古族搏克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游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项竞技性与娱乐性并存的传统体育项目。乌珠穆沁搏克作为蒙古族搏克的典型代表之一,主要流布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及周边地区。乌珠穆沁搏克起源于乌珠穆沁部落王室贵族搏克手(摔跤手)的比赛,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现有的形式。 乌珠穆沁搏克主要特点是:比赛规则不分级别、不限时间,搏克手年龄一般在18至45岁之间,膝盖以上部位着地为负,一跤定胜负。搏克手以偶数来进行比赛(32名、64名、12...
查看更多
蒙古族搏克
2018.12.14
蒙古族搏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搏克”为蒙古语,意为摔跤,它是蒙古族“男儿三艺”之一,属蒙古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搏克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西汉初期开始盛行,元代广泛开展,至清代得到空前发展。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尤其是锡林郭勒盟、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等地都有流行。   搏克运动的比赛形式古朴而庄重。按蒙古族传统要求,参赛选手上身穿牛皮或帆布制成的“卓得戈”(紧身半袖坎肩),裸臂盖背,“卓得戈”边沿镶有铜钉或银...
查看更多
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据史料记载,唐代盛行“步打球”运动,这种运动与当代的曲棍球运动极为相似。步打球在辽代依然盛行,《辽史》中称为“击鞠”,下端弯曲的击球棍称为“月仗”。随着时间的流逝,此项运动后来在我国其他各民族中基本消失,而在达斡尔族中得到了传承与发展,现在这种曲棍球竞技运动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聚居区。   达斡尔传统曲棍球运动,达语称作“贝阔他日克贝”,其中的“贝阔”系指球...
查看更多
朝鲜族跳板、秋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朝鲜族是个爱好体育运动的民族,压跳板和荡秋千是朝鲜族妇女最喜爱的民间传统体育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作为一种体育竞技游戏,跳板流行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全国其他朝鲜族聚居地方,跳板活动一般在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喜庆日子举行。   跳板一般长近6米,宽40厘米、厚5厘米左右,大多用木质坚硬又极具弹性的水曲柳木板制成。跳板中间有一个支点,跳时两人分别站在两端,轮流起跳,利用跳板的反...
查看更多
沙河藤牌阵
2018.12.14
沙河藤牌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沙河市      藤牌阵是我国古代战场实战技击项目,如今仅存于我国河北省沙河市十里铺村,当地人称之为“打藤牌”。   沙河藤牌阵历史悠久,传说明末,李自成军队从北京溃败南退,其中有一人秘密逃遁十里铺村,将藤牌阵传授给村民,用以护村、防身,并留下“只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的训诫。三百多年来,村民遵循训诫,将藤牌阵代代相传,至今已传承十二代,经常习练者达二百余人,在当地,藤牌阵现已被列入小学体育课程。   藤牌开战时...
查看更多
梅花拳
2018.12.14
梅花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威县      梅花拳全称为“干枝五式梅花桩拳”,在桩上演练而得名。落地演练后称“干枝五式落地梅花桩拳”,俗称“梅花桩”、“梅花拳”或“梅拳”。   主要流传于河南、河北和山东等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间,《总署收山东巡抚张汝梅文》中就有关于威县一带梅花拳的记载。清光绪二十四年秋,威县梅花拳传人赵三多联合山东冠县梨园屯(今属威县)红拳传人阎书勤,聚集梅花拳和红拳传习,改称“义和拳”,在蒋庄马场举行起义,成为义和团...
查看更多
邢台梅花拳
2018.12.14
邢台梅花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邢台市      梅花拳流行于冀南邢台广宗、平乡和威县一带,以广宗、平乡两县为主。据《广宗县志》和《平乡县志》记载,梅花拳在明末清初传入当地。它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招术,文武双修,不断发扬光大,先后出现邹宏、景廷宾等著名拳师。   梅花拳的组织形式分文场和武场两部分,文场领导武场。文场领导层侧重研究集“三教”学说精义的文理,负责管理拳内事务;武场弟子通过武功锻炼体悟拳理拳法。武功锻炼的层次和形式分为架子、成拳、拧...
查看更多
太极拳(和氏太极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和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之一,为清末河南温县赵堡镇人士和兆元所创,流传于河南省温县。和兆元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习文学医兼练拳术,师从陈清平习练太极拳,后以易理、理学和中医理论对原习练拳术进行充实革新,丰富完善拳架、拳法理论以及习练方法,自成体系,形成了走架步活圈圆,柔顺自然的拳法风格。由于该风格突出理论指导,强调体用一致、技理相合,故被称为“带理架”。 和氏太极拳理论主要有《太极拳要论》《九要论》《太极拳体用总歌》等,有徒手套路、器械套路、推手法和技击等套路...
查看更多
太极拳(王其和太极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王其和太极拳形成于清末,是河北邢台任县人王其和综合武氏、杨氏太极拳及多家拳种之精华而创编的理法完备、练用结合的太极拳派系。王其和太极拳历史上流布于河北省任县和周边各县,后传播到国内多地。 王其和先后拜太极拳名家郝为真和杨澄甫为师,深研精练。他以武氏太极拳架步法灵活、小巧紧凑、内劲充实为基础,吸收杨氏太极拳舒展大方、圆活飘逸、柔和优美的特点,创编了王其和太极拳。其核心理论体系是修炼四字要旨(德、真、悟、恒)、十字要诀(正、静、顺、轻、松、柔、圆、活、灵、空...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