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9   星期一   农历四月廿二   谷雨 谷雨
搜索
平讲戏
2018.12.14
平讲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平讲戏是流布于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福州市所辖的闽东语系区及其周边地区的传统戏剧表现形式,系闽剧前身之一。 位于闽浙交界的福建省福安市曾流行“地下棚”杂戏,宋元时期南戏传入,与“地下棚”杂戏融合形成了本土戏曲。明代《福安县志》《寿宁待志》均有该地区戏曲繁盛的记载。清代后,“江湖班”流入,福安艺人吸收其精华,逐步完善了平讲戏。清光绪年间,福安林聚利集闽东八县著名平讲戏艺人组建专业名班“新长兴”。清末,福安有“新玉春班”“留洋班”等30多个班社。1960年成立...
查看更多
线腔
2018.12.14
线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线腔是流传于山西省芮城县、永济市,陕西省合阳县、大荔县,河南省灵宝市、陕县(现三门峡市陕州区)等晋、秦、豫三省交汇的黄河金三角地带的传统戏剧表现形式,俗称“线胡腔”。其兴起年代暂无定论,但可以确定与兴于唐而盛于宋的提线木偶戏关系密切。 早期的线腔是提线木偶戏,又称“吊线猴”,由艺人提线偶表演,配以唱腔。由打板师傅说唱主要角色,称“说戏的”,其他提线演员唱配角,称“搭戏的”,保留了宋代话本讲唱艺术遗风。线腔以口传身授为主要传艺手段,由三五人组成班社,有名的班...
查看更多
海南斋戏
2018.12.14
海南斋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海南省海口市      海南斋戏是流行于海南省境内的一种祭祀性民间戏曲剧种。大约明代已产生,至今已有四百年以上历史。作为仪式性戏曲,海南斋戏类似我国北方的傩戏。因此有“北有傩戏,南有斋戏”之说。其起源于海南民间的祭祀仪式,随着外来戏曲剧种的传入,祭祀仪式吸收了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营养,发展成为斋戏。海南最大的地方剧种琼剧就脱胎于斋戏,现在人们看琼剧还说“看斋”。海南斋戏唱腔曲调以海南民间小调为主,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粤剧的影响较大...
查看更多
阳戏(射箭提阳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射箭提阳戏是主要流布于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射箭乡及其周边川北地区的传统戏剧表现形式,又称“花花愿戏”,因其主旨是在阳世劝人为善,故叫“阳戏”,其演出中又有提线木偶表演“天戏”,故习称“射箭提阳戏”。 射箭提阳戏由提线木偶与人同台演出。行当分生、旦、净、丑,伴奏为打击乐而没有弦乐,唱腔主要吸收当地民间小调和山歌。所用面具以民间传说与唱本提供的脸谱为原形,再着色加以夸张,形象既符合戏中人物的性格,又符合人们想象中的艺术造型,具有原始宗教神的造型特征。演出分三个部...
查看更多
阳戏(上河阳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上河阳戏,是流行于沅水上、中游地区的传统戏剧表现形式,有“上河(怀化)”“北河(张家界)”诸流派,因流行于沅水上游(上河)而得名,约在二百年前成形,流布区域包括湖南省怀化市所辖的鹤城区、中方县、芷江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洪江市、会同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和通道侗族自治县,邵阳市所辖的绥宁县,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所辖的天柱县、黎平县、锦屏县、镇远县和三穗县,以及铜仁市所辖的玉屏侗族自治县,深受汉、苗、侗、瑶、土家等多民族民众喜爱。 沅水上游区域历...
查看更多
张家界阳戏
2018.12.14
张家界阳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      张家界土家族阳戏是以张家界方言为基础,在土家族大山号子与民歌小调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湖南省张家界市及周边地区。   张家界阳戏起源于清中叶,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属于北路阳戏。舞台表演以张家界方言为基础,平仄音分明,儿化韵较多。唱腔属于民歌体结构,分“正调”和“小调”两大类。男女不分腔,有导板、滚板、散板、叫喊、哀子等板式变化。张家界阳戏区别于其他地方阳戏的演唱特点为“金线吊葫...
查看更多
滑稽戏
2018.12.14
滑稽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苏州市      苏州滑稽戏是表现生活在吴地人民的行为及其幽默方式的地方戏剧种。苏州市滑稽剧团始建于1950年,通过近六十年的发展,积淀下数百部滑稽戏大戏与小品。20世纪50年代,《苏州两公差》、《钱笃笤求雨》、《小山东到上海》等一批优秀传统剧目誉满艺坛。60至80年代,电影《满意不满意》、《小小得月楼》、《三十层楼上》三上银幕。进入新时期,《快活的黄帽子》、《一二三,起步走》、《青春跑道》、《笑着和明天握手》、《顾家姆妈》等...
查看更多
滑稽戏
2018.12.14
滑稽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滑稽剧团      上海滑稽戏是在清末民初至抗日战争中期时,由上海的曲艺“独角戏”接受了中外喜剧、闹剧和江南各地方戏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新兴戏曲剧种。它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的许多地区,受到广大观众欢迎。   20世纪40年代,著名的滑稽班社已有笑笑剧团、天宝剧团等十多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滑稽戏成为上海主要剧种之一。历史上著名演员有徐卓呆(徐半梅)、王无能、刘春山、江笑笑、朱翔飞、姚慕双、周柏春、杨华生、文彬彬等;积累...
查看更多
淮北梆子戏
2018.12.14
淮北梆子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阜阳市      淮北梆子戏原名“梆子戏”,简称“梆子”,又名“沙河调”,是安徽省具有较大影响的剧种之一,主要流传于安徽阜阳、淮北、宿县、亳州、蚌埠、淮南以及河南沈丘、商丘、漯河和江苏徐州等二十余县市。其源为秦腔,流入阜阳地区后,吸收当地流行的坠子嗡、灶王戏、淮词、布袋戏、船工号子等民歌、小调,经过艺人长期的革新创造,又受到皖北地区乡音土语的影响,逐渐衍化成具有皖北地方特色的剧种。   淮北梆子戏的特点是唱腔高亢激越,朴实...
查看更多
淮北梆子戏
2018.12.14
淮北梆子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宿州市      淮北梆子原名“沙河调”或“沙河梆子”,流行于安徽省淮北地区,当地人俗称“高梆”,又称“梆子戏”,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960年定名为淮北梆子,并成立安徽省淮北梆子戏剧团。   淮北梆子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与河南梆子、上党梆子、蒲州梆子、莱芜梆子有一定的血缘关系,演唱时用枣木梆子击节,唱词多带衬字,曲调中吸收了淮北的灶王戏、坠子嗡、鼓书说唱、叫卖声以及劳动号子、船工号子等音调。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朴实大...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