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14 星期三 农历四月十七 立夏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30753)
机构
(24)
政策
(424)
资讯
(11414)
清单
(12138)
资源
(2936)
学术
(2360)
百科
(148)
其他
(1289)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蒲州梆子
2018.12.14
蒲州梆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运城市 蒲州梆子明末清初形成于晋、陕、豫交界地带的蒲州,主要流行于山西南部及陕西、河南、甘肃、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区。它是我国古老的梆子腔剧种之一,初期民间称为乱弹或梆子腔,清代中叶称山陕梆子,民国初年称蒲州梆子,20世纪30年代起简称蒲剧。蒲州梆子剧目众多,现在已知剧目有一千四百多个,其中《窦娥冤》、《薛刚反朝》、《麟骨床》、《杀驿》、《挂画》等影响较大。 蒲州梆子唱腔以梆子腔为主,另有昆曲、吹腔及民歌小调等...
查看更多
晋剧
2018.12.14
晋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因产生于山西省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外省称之为“山西梆子”,主要流布于山西省中、北部及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北省部分地区。 清代初年,蒲州梆子流入山西省晋中市,与祁太秧歌、晋中民间曲调相结合,经晋商和当地文人的参与而形成中路梆子。清末民初中路梆子发展成熟,班社众多、人才辈出,首批中路梆子女演员使其声腔艺术又一次发生变革,至1925年始有“晋剧”之称。抗战时期,晋剧成为主要的宣传艺术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晋剧进入新的繁...
查看更多
晋剧
2018.12.14
晋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中路梆子也称“山西梆子”、“晋剧”,清末民初传入内蒙古地区。中路梆子传入内蒙古地区后,融入了晋白、京白和当地的方言,表演质朴,扮相纯美,唱腔激越粗犷,曲调婉转动听。常演剧目有二百多出,代表剧目有《打金枝》、《白毛女》、《嘎达梅林》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中路梆子在内蒙古剧坛占有主导地位。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之创作、后备艺术人才断档,传承发展并不看...
查看更多
晋剧
2018.12.14
晋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井陉县 19世纪中叶,晋剧由山西传入与其接壤的河北省井陉县后,经过数十年的融合,形成独特的风格。井陉晋剧现共有剧目三百多个,曲牌五百余种,并有《火烧庆功楼》、《皇姑出家》等16个经典保留剧目。 与传统的晋剧相比,井陉晋剧具有以下特征:唱腔上,既有山西梆子的柔润、河北梆子的高亢,又有井陉口音的刚硬,刚柔相济;念白上,以晋剧道白为基础,字清、音刚;剧目上,不同于山西晋剧以唱为主,以武打为辅,而是文武兼备,秋色平分...
查看更多
晋剧
2018.12.14
晋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太原市 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外省称之为“山西梆子”,主要流布于山西中部、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清代初年,蒲州梆子流入晋中,与祁太秧歌及晋中民间曲调相结合,在晋商和当地文人的作用下,发展成晋剧。其后几经变化,在晋中、晋北及内蒙古、河北、陕北的部分地区传播开来。 晋剧传统剧目丰富,经常上演的有两百多出,包括《渭水河》、《打金枝》、《临潼山》、《乾坤...
查看更多
晋剧
2018.12.14
晋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 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外省称之为“山西梆子”,主要流布于山西中部、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清代初年,蒲州梆子流入晋中,与祁太秧歌及晋中民间曲调相结合,在晋商和当地文人的作用下,发展成晋剧。其后几经变化,在晋中、晋北及内蒙古、河北、陕北的部分地区传播开来。 晋剧传统剧目丰富,经常上演的有两百多出,包括《渭水河》、《打金枝》、《临潼山》、《乾...
查看更多
晋剧
2018.12.14
晋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 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外省称之为山西梆子,主要流布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清代初年,蒲州梆子流入晋中,与祁太秧歌、晋中民间曲调相结合,经晋商和当地文人的参与而形成晋剧。其后几经变化,在晋中、晋北以至内蒙古、河北、陕北的部分地区发展传播开来。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间是晋剧的发展时期,当时班社众多,人才辈出,尤其是以丁果仙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员出现之后,晋剧艺术提...
查看更多
汉调桄桄
2018.12.14
汉调桄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汉中市 汉调桄桄又称汉调秦腔、南路秦腔、桄桄戏,是明代末年关中秦腔传入汉中地区与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结合而形成的梆子声腔剧种,主要流行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一带,并曾流传到川北、陇东、鄂北等地。 汉调桄桄剧目丰富,传统剧目有七百多个,其中本戏五百六十多本,折子戏一百七十多出,其中《刘高磨刀》、《镔铁剑》、《夕阳山》、《水灌晋阳》、《红缨披》等百余种剧目为汉调桄桄所独有,《帝王珠》、《无影剑》、《呢喃阁》、《草坡...
查看更多
秦腔
2018.12.14
秦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秦腔是元明之际流传于关中一带的劝善调及当地民间音乐与关中方言结合形成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主要流行于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我国西北部地区。明清之际,秦腔由陕西商人传入中原及华东、华中、华南一带,在清初成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的戏曲剧种。新疆天山南北一带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4个师(市)汉族、回族、锡伯族世居的团场地区,都有秦腔流传。 秦腔在清光绪年间随军屯和商贾,沿丝绸之路传入新疆,最早成立的班社是迪化市(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
查看更多
秦腔
2018.12.14
秦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秦腔是元明之际流传于关中一带的劝善调及当地民间音乐与关中方言结合形成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主要流行于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我国西北部地区。明清之际,秦腔由陕西商人传入中原及华东、华中、华南一带,在清初成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的戏曲剧种。 流传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秦腔艺术形式,源于陕、甘一代民间曲调和宋金元的铙鼓杂剧,形成于明代中叶,曾受昆腔、弋阳腔、青阳腔的影响,以梆子击节,音调高亢、激越,长于表现雄壮、悲愤的情绪。 “成义班...
查看更多
1
1431
1432
1433
1434
1435
3076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